深化育人研究,创新课程教学
——manbetx电脑端 (宁夏校区)第29届教学研讨会主题解读
继学校发展性的提出“树德树人、卓育英才”的教育主张后,我们创新了学校的课程结构,基本完成了对学校课程的顶层设计,形成了“卓越人生教育课程图谱”。着眼于“道德力、学习力、实践力、创新力、领导力”这五大核心素养的培育,我们认识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应该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重心和基础。于是我们对国家课程进行了整合,对原有的校本课程进行了优化,对国际课程进行了借鉴,对特色课程进行了开发,形成了学校“品格课程、学术课程、实践课程、未来课程”四大课程体系,体现出分层+分类的思想,更好地关注到全体与个体的共同发展。这就是我们的基于差异取向的校本化课程实践。它以分析学生差异为基点,以适应学生差异为手段,以发展学生差异为目标,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帮助学生在实现群体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差异发展,“做最好的自己”,成就卓越人生。
今年的主题在延续这些年研究的基础上,坚持聚焦于课堂。课堂毕竟是学生学校生活的主要时空,是课程“落地”的地方,是教育教学思想的“承载者”。如果没有课堂行为的跟进,我们很难评说教育改革的成效。当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到今天,当招考制度发生深刻变革的时候,我们已经清晰地看到了课堂之于教学的重要意义,以及课堂研究之于教学研究的重要价值,于是,我们提出“课堂微变化”,这也是一种“静悄悄的革命”。
我们希望今天的课堂能够为学生提供分层分类的多样化、个性化选择平台。
差异是客观存在、天然存在的。不同的学生个体之间有差异,同一个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有差异,不同的学生群体之间也是有差异的。这些差异不是课堂教学的困惑与阻力,恰恰是教师指导的出发点,是课堂教学的原动力。
多样化选择是必然的。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带来对课程和课堂的冲击。不同学生选择的科目会有不同,分类走班将成必然。同一科目,有的学生会将其作为选考科目,有的学生则会将其作为学考科目。一科多考,如果学生一次性考过了,我们的课堂能否为他提供后续发展所需的特供内容?分层教学、分层走班也成为必然。新的课堂如何组织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成长需求?
我们正在进行实践。
针对中等学生,我们开设了“发展性课程”。“抓两头促中间”的传统做法,带来对中段学生实质上的忽视,这是一种“中等生陷阱”。
针对有文科潜质的学生,我们开设了文综深度学术课程。其他选修兴趣发展课程的学生则自主选择兴趣模块。
针对禀赋出众的学生,我们引入CAP课程、英才学院课程。
我们的尝试推动我们的思考。我们看到现有的课堂上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我们以行政的手段调整学生的选择,学生却不时用脚来投票。我们还需要不断去完善。
分类分层的差异取向教学考验了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它意味着可能每个老师的教学计划都会有所不同。依托共同的课程标准,我们需要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符合自己任教班级学生情况的课程并予以实行。课程推动了课堂的变化。
分类分层的差异取向教学考验了教师的教育理解。这样的课堂要求我们的教师能够具备识别差异、尊重差异、满足差异、发展差异的能力。我们追问:我能够为什么样的学生提供怎样的课堂?我们能否敏锐地捕捉到学生的差异,接纳这样的差异,以我们的教学满足学生现阶段差异的需求,进而发展他的差异优势?
如果能识别并接纳学生的差异,我们的课堂是否可以更加的从容平和,我们对待学生是否可以有更多的理解和期待,我们所倡导的“尊重、信任、发现、宽容”的课堂文化是否可以真正得以彰显,让课堂成为爱心、人格和知识之美交织的磁场?
如果能够从满足差异、发展差异出发,我们的课堂是否可以多一些互动、多一些表达,是否可以多一些评价的量标或尺度?我们不致力于培养整齐划一的孩子,我们允许他有多样的成功样态;我们不汲汲于把短拉长,我们让他有机会长处更优、更精深。
我们希望今天的课堂能够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在教学活动中满足差异、发展差异。
整齐划一的课堂也许有短期的高效益,看似饱满的效率可能是以牺牲了部分学习困难学生、失落了学生学习兴趣为代价的。我们给了学生多少体验和交流的机会?我们的今天的课堂要坚持什么、要打破什么、要发扬什么、要改变什么?
佐藤学说:“学习,可以比喻为从已知世界到未知世界之旅。在这个旅途中,我们同新的世界相遇,同新的他人相遇,同新的自我相遇;在这个旅途中,我们同新的世界对话,同新的他人对话,同新的自我对话”。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经历假设、预测、操作、提出问题、追寻答案、想象、发现和发明等经验,借以产生新的知识建构。可见,学习体验是一个过程,是一种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学习的过程,由此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这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造:从被动接受现成知识的方式转型为主动建构知识的学习方式。
那么,在我们的课堂上,是否可以少一点理论的反复、多一点活动的设计?是否可以尽量保证实验的开设、演示实验的真实?是否可以少一点“一分钟讨论”,多一点三分钟“留白”……
我们能否宣言坚决不拖堂,我们能否保证新课引入贴切、讲授充分、学生思考充分?不以“高考难度”为借口,不被教辅所绑架。我们借助现代化的技术让课堂鲜活生动,我们通过磨题使训练更加科学合理。
变革是一种痛苦,也是一种涅槃,更是一种发展的机遇。我们以一种柔和的力量推动这种课堂变化的发生。
教师在课堂中成长。没有教师的进步就不会有课堂的精彩。“成长”是一个动态的词语,不断的走向“成熟”“完美”。
那么,如何走向“成熟”?
1、倾听花开的声音:感受幸福,平和从容。
钱理群说:“不要看轻中学教师的意义和价值,更不要低估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的生命力量所能达到的高度和潜能。”视学生为我们心灵的后裔,于教室聚散之外,另有深意。
做一个身上有情的教师。细腻地感知亲情、友情和爱情,洋溢着满腔的热情和澎湃的激情,发散着暖暖的温情和甜甜的柔情,同时还拥有高雅而有品位的闲情,以欣赏、宽容的眼光陪伴学生成长,激情不老,岁月永恒。
2、永远“在路上”:奔跑的姿态
和书籍相遇:“人类的精神史就是一部阅读史。”借读书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为心灵找到栖息的家园。
和学科相遇:锤炼学科宣言,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文化,形成我们的教育哲学。
我们学科教育的价值到底是什么?我们的学科为学生的成长可以提供怎样的助力?我们的教研组将发展成为一个怎样的教育群体?我们的学科能为学校教育追求的实现做出什么样的贡献?关注学科核心价值,实现课堂教学从知识到能力、从技术到文化的提升,发现学科价值的魅力,以课程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人的成长,尽最大努力抵达教育的本质。
和同伴相遇:同伴互助,形成专业共同体。教师的差异性也是天然存在的。学会借力,资源共享,智慧共享。
好老师成就好课堂,我们以创新与变革逐梦理想,陪伴学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