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习惯是健康人格之基

孙云晓

孔子: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墨子: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故染不可不慎也。
贾谊:习与知长,心与化成。心未滥而谕教,则化易成也。

引子
北京有一家要求很高的外资企业招工,一些学历、外语、身高、相貌都很不错的年轻人,过五关斩六将,进入了最后一关:总经理面试。未曾想到,没有问话,不用出题,短短的10分钟,他们就都失败了。这个故事告诉人们--

本文提纲:
      什么是习惯
      习惯的重要性
      习惯培养的重点与指标
      怎样培养良好习惯
      怎样矫正不良习惯
      在快乐的体验中养成良好习惯
      继承中华民族重视习惯养成的优良传统

  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定义来阐述:习惯就是人的行为倾向。也就是说,习惯一定是行为,而且是稳定的、甚至是自动化的行为。用心理学的话来说,习惯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链接。坏习惯是一种藏不住的缺点,别人都看得见,他自己看不见,因为习惯就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潜意识表现的行为,并不一定是他自己希望的行为。我们每个人身上一定有很多好的习惯,也一定有些不好的习惯。
  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北京有一家外资企业招工,对学历、外语、身高、相貌的要求都很高,但薪酬挺高,所以有很多高素质人才都来应聘。这一些年轻人,过五关斩六将,到了最后一关:总经理面试。
  这些年轻人想,这很简单,只不过是走走过场罢了,准十拿九稳了。
  没想到,这一面试出问题了。一见面,总经理说:很抱歉,年轻人,我有点急事,要出去10分钟,你们能不能等我?年轻人说:没问题,您去吧,我们等您。老板走了,年轻人一个个踌躇满志,得意非凡,闲不着,围着老板的大写字台看,只见上面文件一摞,信一摞,资料一摞。年轻人你看这一摞,我看这一摞,看完了还交换:哎哟,这个好看。
10分钟后,总经理回来了,说:面试已经结束。”“没有啊?我们还在等您啊。老板说:我不在的这一段时间,你们的表现就是面试。很遗憾,你们没有一个人被录取。因为,本公司从来不录取那些乱翻别人东西的人。
哎呀,这些年轻人一听啊,捶胸顿足。他们为什么这么感慨万千呢?他们说:我们长这么大,就从来没听说过不能乱翻别人的东西。
  想想看,我们哪个家庭、哪个学校,经常进行这样的教育?翻东西,是儿童时期的一种习惯,是一种好奇。小孩去串门,看到人家的抽屉,挨着个儿地翻。爸爸妈妈下班了,孩子就翻爸爸妈妈的包。但是,对儿童来说,这是一个特点,不是一个缺点,他就是好奇,他的社会化程度很低,他还不知道要尊重别人。
  这个就是教育的欠缺。如果大人不及时纠正和教育,他翻惯了,就成了习惯。
  美国研究发现,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就是说,一个习惯的形成,一定是一种行为能够持续一段时间,他们测算是21天。当然,21天是一个大致的概念,我们很多的行为重复不止21天,形成的习惯就很牢固。根据我们的研究发现,不同的行为习惯形成的时间也不相同,一般需要30天至40天。总之是时间越长习惯越牢。
  再来看一个正面的例子。20世纪60年代,苏联发射了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宇航员我们大家都知道叫加加林。当时挑选第一个上太空的人选时,有这么一个插曲,几十个宇航员去参观他们要乘坐的飞船,进舱门的时候,只有加加林一个人把鞋脱下来了。
  他觉得:这么贵重的一个舱,怎么能穿着鞋进去呢?”就加加林的这一个动作,让主设计师非常感动。他想:只有把这飞船交给一个如此爱惜它的人,我才放心。在他的推荐下,加加林就成了人类第一个飞上太空的宇航员。
  所以有人开玩笑说,成功从脱鞋开始。实际上就是从好的习惯开始。
  我采访过北京一个职业高中的学生。他知道自己学习不太好,不想上大学,就报考了职业高中,毕业后到一个五星级宾馆当服务员,小伙子很开心。
  这一天,他从总经理门前走过,被总经理给叫住了:小伙子,过来。他一看,总经理叫他,很激动啊!五星级饭店,一个总经理不大容易跟一个员工交谈的。
总经理,什么事?”
  总经理说:小伙子,你会走路吗?”
会呀,从小就会!”
  总经理说:那你走一遍给我瞧瞧。
  小伙子两个肩膀一高一低,晃来晃去地走了一个来回。总经理说:走路就是走路,你两个肩膀一高一低,晃来晃去,是怎么回事?你站着,看我老太太给你走一遍。
  总经理是快60岁的一位女士,她挺胸抬头,目视前方,稳稳当当地走了一个来回,然后告诉小伙子:这叫走路。给你一个星期的时间回家练习走路。练好了,你就来上班,练不好,你就别来了。
  这小伙子一听傻了,往家走的时候,不知道是该先迈左脚还是先迈右脚。
  这样的故事我们还可以讲出很多。我们可以发现根深蒂固的习惯,不好的和好的,几乎都跟教育有关,但是我们却越来越忽略这些问题。我们太重视孩子的功课怎么样,分数怎么样,名次怎么样,实际上一个人的习惯怎么样可能更重要。
  在2003年召开的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两会上,为中国公民出境后的不文明行为会诊,居然成了关注的焦点之一。
  请看 2003 3 17 《北京晚报》的报道:
  北大教授葛晓音代表在国外工作多年,谈起同胞在国外的表现, 教授皱起了眉头。她说,在日本的地铁里,中国游客总是没有排队候车、先下后上的习惯;日本人乘车或在饭店里吃饭时很少大声喧哗,但中国游客却喜欢成群结队地大声谈笑;还有,在旅游途中走累了,我们的同胞会席地而坐,旁若无人;去欧洲旅游的一些中国游客,对西方文明的文化古迹不屑一顾,最大兴趣就是大包小包地买名牌……
作为中国人,看到同胞在国外的表现,太令人伤心了。北大校长许智宏代表一谈起这个问题就连连摇头。
  许校长想起了同胞系着领带,把衬衣穿在裤腰外面,背着双手,迈着四方步在国外逛街的情形。在飞机上,中国游客总是等不及飞机停稳了就起身打开行李箱,即不安全,又不礼貌。1979年许校长第一次到伦敦时,发现人们在公共场所讲话的声音特别低,并且谢谢对不起常挂在嘴边,但是直到今天,如果你在国内与同事或家人之间凡事说谢谢,有时也会让人觉得很不正常。至于随手丢垃圾、随地吐痰的坏习惯更是数不胜数。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画 家李燕 先生说起吃自助餐:我们有的同胞是眼大肚子小,盛的时候抡圆了膀子,结果剩下一大堆,这是吃自助餐的大忌;还有的吃完饭,用叉子剔牙,举把叉子使劲在嘴里剜,那丑态就甭提了。其实应该怎么做,中国两千多年前的《礼记》中就写过了。
  李燕说,一个朋友来做客,提起了前些日子带团出国的事就觉得脸上臊得慌。这位老兄带的是个由文化干部组成的赴欧考察团,没想到好几位团友一口老痰,从意大利一直啐到了巴黎。飞机上不让随地吐痰呀,一下飞机,憋了一路的老痰直落到停机坪上。清完嗓子一抬头,旁边竟然立着一块中文牌子:请不要吐痰。显然,这牌子是专门给中国人立的,丢人啊!
  为什么总是会有中国游客到国外给中国人丢脸呢?两会代表们经过会诊得出了结论:在国内养成的不良习惯是不文明行为的病根
葛晓音代表分析道,早期出国比较多的是一批暴富起来的人和各级官员,虽然这些  人有钱或者有权,但是他们身上的种种不良习惯却不敢恭维。葛晓音代表至今仍记得建国50周年大典上看到的难忘一幕--
我们几个北大的代表有幸坐在观礼台上观看长安街的游行表演。游行结束观礼台上的人起身后,观礼台地上一片狼藉,面包、空瓶子扔了一片。我们大声喊住这些人,想让他们把垃圾带走,可是根本没人理我们。再看旁边的使馆代表的观礼区,仍然和表演开始之前一样整洁。
  葛晓音代表说,能够有资格登上观礼台的,应该都不是普通人,但他们的文明程度实在与他们的身份不相符。
  还有一些习惯和做法,属于两种文化间的差异,中国人习以为常的,到国外就成了忌讳。许智宏代表说,我们的国人常常喜欢相互谈论各自的收入、家里的住房条件。即使初次见面,也会有热心人询问独身女结婚了吗?有孩子了没有?但这些热心肠到了国外就会让外国朋友认为没有礼貌,甚至反感。有人以为这是东方人的习惯,东方文化的产物。但日本同为东方国家,日本人却不会问你过于私人化的问题。
  马文普代表曾在北欧留学和工作了8年,并访问过60多个国家。他从公民的行为习惯讲到了公民素质,说:提高国民素质第一靠教育,第二靠制度,第三靠监督。他说,旅行社、单位、家庭、学校、社会都应该展开文明教育,形成一个处处讲文明的社会环境。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任何一种习惯都是反射行为,行为的习惯性有多深,它的反射性就有多大。哪里有习惯,哪里就有神经系统在工作。神经体不仅可以有天赋的反射,而且在活动的影响下也有掌握新的反射的能力。也就是说行为的习惯性越深,反射性就越强,习惯是刺激与反应的稳固连接。所以当我们看到孩子有不良习惯的时候,你就想到是他的神经系统在工作,很顽强地表现出来。但是,这个神经不仅可以有天赋的反射,另外神经体在活动的影响下也有掌握新的反射的能力。这就是说,经过教育,经过培养,人是可以形成新的习惯、新的反射的,人是可以把握自己命运的,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多有意思呀。
  乌申斯基还说: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  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我概括一下就是:你如果养成了好的习惯,你会一辈子享受不尽它的利息;要是养成了坏习惯,你会一辈子都偿还不完它的债务。这就是习惯。

  其实,刚才讲的问题当中,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就是说习惯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有了好习惯的孩子是走遍天下都可以放心的孩子,一身坏习惯的孩子会让你一生都不能放心,不得安宁。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人,平时总是丢三落四。电影演员徐帆写过一件事,她与冯小刚、刘震云去乘飞机,到了机场,要办登机手续了,这才发现身份证没带,只好返回家里去找,气得冯小刚痛骂徐帆。其实,这类事情大家生活中或工作中都有体会。你能不能担重任,能不能让人放心,会不会办事,能力如何,恐怕都跟你习惯有关。我发现爱因斯坦这个人不仅是个科学家,而且是思想家,他说:什么是教育?当你把你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你说这话说得多么机智。真正的教育是忘不掉的,一个人碰到事情的时候,不可能说等我想想我受过哪些教育,老师怎么说的,我想想……”那肯定不行,忘不掉的才是真正的素质。什么是忘不掉?习惯就是忘不掉的,它成为一种自动化的行为、稳定的行为,它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的链接。比方说,一个人见了人就问你好;做错事,一定会道歉;办重要的事一定要确认等等,这就是习惯。
  伊拉克战争有个特点,由于失误,美国兵打死英国兵挺多的,但是英国兵打死美国兵并不多,你说这美国兵怎么回事?这美国兵真的对英国兵刻骨仇恨?那恐怕不是。这个跟他们的教育有关系,美 老师对学生采取比较鼓励的态度,比方说,老师问:五加一等于几?学生回答:五加一等于七。老师会说:差不多,差不多。他很少批评,而是鼓励,五加一等于六,跟七差不多,所以这个美国人马马虎虎,马马虎虎的事情特别多。英国就比美国严谨的多,德国人那就更严谨。德国的父母教育孩子就非常有意识,孩子心血来潮:爸爸,我明天想去爬山去。爸爸不会说“NO”“YES”,他会说:你的计划呢?你准备怎么去呀,跟谁去呀,带不带午餐,到哪个地方去?”“我还没有想过。父亲就会说:你没想过的事不要说。德国人特别讲究孩子作计划,老问你的计划呢?你不能心血来潮,哇,我要上山,我要下海。这些习惯就使得德国人非常的严谨。所以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咱们的孔老夫子说得很好,他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少成若天性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小的时候养成的习惯会像人的天性一样自然、坚固,甚至说就变成你的天性了。以致于以后所取得的成功、创造的奇迹,很多方面都是在小的时候形成的习惯所支撑的。
  习惯培养要特别重视孩子第一次出现的行为。比方说,小孩第一次骂人的时候,他就特别注意看大人的反应,大人这个时候千万千万别笑,如果你笑,还夸他孩子真聪明,嘴巴真巧,那这孩子第二次还骂,而且会骂得更厉害。小孩子并不知道他的行为的后果,他只关心大人的反应。所以对孩子的第一次骂人,最好的反应就是不理他,没有一个人理他,冷淡他,让孩子自讨没趣,他就会明白:这不是好事情,别人都不喜欢。
  中国有个传统,小孩子撒尿撒到别人身上,大人很高兴,哈,这是福气!那孩子就会一个劲儿往你身上尿。这就是刺激反应,当一个人有某种刺激的时候必然做出某种反应,这就是习惯,就是条件反射。
  春秋战国时代,儒家和墨家是最有代表性的两个思想流派,但是有很多问题的认识是一致的。墨子最有名的关于习惯的思想就是束丝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固染不可不慎也。就是说孩子生下来就像一束白丝一样,你把它染成黑的就是黑的,染成黄的就是黄的,蓝的就是蓝的,所以说染丝不可不谨慎。对孩子的教育也是这样的道理。不同的家庭教育出不同的孩子,这跟染丝的结果是一样的。明代的思想家王廷相这样说:凡人之性成于习。所以大家可以认识到习惯的重要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指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告诉我们:在素质教育中,应该使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使他们主要在思想道德、能力、身体、心理等几个方面形成一系列优良的素质。这些主要方面的素质基本上都包含在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和学会学习三个大的方面。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在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上,应该集中在三个大的方面,即:做人、做事和学习。
1999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要求:按照德育总体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确定不同年龄阶段的德育内容和要求,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方面,要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 2004 2 26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四项主要任务之一是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还提出,对小学生重点是规范其基本言行,培养良好习惯。
  经过反复论证,我们认为做人的核心是拥有爱心,做事的核心是遵守规则,学习的核心是勇于创新,而这就是人格化习惯的三大原则,是我们的三个重点。在每一个重点下面又有四个具体的指标,人格化习惯需要确立一系列具体指标,我们一共列出了12个指标及一系列基本好习惯。这12个指标包括:(1)做人:真诚待人、诚实守信、认真负责、自信自强;(2)做事:遵守规则、讲究效率、友善合作、合理消费;(3)学习: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学用结合、总结反思。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越难的事情要把它变得比较容易来做,大的事情要从细致和细小的方面来做,这才能做成功。他还说: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就是不贪大才能做得大,所以我们认为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从这12个指标入手进行一系列好习惯培养,有侧重地进行重点突破,是比较可行的。这12个指标主要内容见下表。

12个指标

分组

重点指标

人格特征

做人

真诚待人

真爱

诚实守信

诚信

认真负责

责任心

自信自强

乐观

做事

遵守规则

规则意识

讲究效率

效率意识

友善合作

合作

合理消费

勤俭节约

学习

主动学习

自我能动性

独立思考

独立

学用结合

勇于实践

总结反思

勤于创新

  我们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合作中,心理学专家们也提出了新的研究重点,与人格培养更为靠近。他们的建议是:
  做人方面重点研究:1.少年儿童积极的自我概念和自尊的培养;2.少年儿童的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研究。
  做事方面重点研究:1.少年儿童责任心的培养;2.少年儿童自我管理能力的研究。
  学习方面重点研究:1.少年儿童学习策略与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2.少年儿童学习主动性与创新的研究。
  也许,这样的研究更容易探索清楚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之间的关系。

  首先要确定规范。《论语》说:不学礼,无以立。《礼记》说得好: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什么叫人?人就是身上的兽性越来越少,文明性越来越多,这就成为人了。比方说动物,它们不讲什么平等、怜悯,它就是弱肉强食,你吃我,我吃你,这是它们的鲜明原则。
  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可以看到立规矩对习惯养成的作用。做父母的都特 别希望 老师关照自己的孩子,喜欢自己的孩子。但是,什么样的孩子老师容易喜欢,在班里容易受欢迎?有礼貌的孩子。我有个朋友叫李宏,她女儿早儿就是一个非常有礼貌的孩子,上小学、上中学是人见人爱,到哪个地方都自然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一个女孩,善解人意,待人彬彬有礼,甚至给她们家打过电话的人都会惊叹:哎呀,你的女儿太可爱了,我什么时候一定要见见她,因为从电话中都能仿佛看到这个女孩的微笑。早儿接电话,一拿电话就:您好,请问您找谁,这是李宏家。如果她妈妈不在,她会说:我妈妈现在不在,你有什么事情需要我转告她吗,需要让她给你回电话吗?”对方不挂电话,她肯定不会放下电话,都是先让客人挂电话之后,自己才放下电话。礼貌非常的周全。我们有些孩子不是这样的,接电话,开口就是:喂,找谁?不在!挂了。有时候连爸爸来的电话都不听清楚,就挂了。早儿为什么那么有礼貌呢?那就是习惯养成。妈妈跟她说:凡是给咱们家来电话的人,都是我们的朋友、客人,对客人一定要热情,要抱着愉快的心情接电话。接电话先说您好,请问您找谁,然后该谁接电话谁就接电话,该做什么记下来,而且要后挂电话。早儿当然也有忘记的时候,妈妈看见了,就提醒她:想一想,应该怎么办。提醒多次之后,过了21天,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早儿就非常习惯了。这就是礼仪习惯,是非常非常细致的礼仪习惯。
  现在北京史家胡同小学发动学生自定班规,我认为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其实班规、家规、校规都是养成习惯的好方法。明末清初有个学者叫朱柏庐,他做的《朱子家训》是中国很有名的家训,他里面说的话流传很广,我想这就是习惯养成。他讲到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我们确实要给孩子确立这样的规矩。
  第二条是,为孩子改造成年人的世界。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
  大家一定要有这样的准备,今天培养孩子的习惯是非常困难的,最大的困难在于我们的父母,甚至爷爷、奶奶,也 包括 老师,本身可能就有很多不良的习惯。我们可能也不完全知道什么是好习惯,我们是带着很多兽性长大的。大家还记得文化大革命吗?文化大革命破四旧,哪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文化大革命破了很多很多的好习惯。全世界都尊重孔子,我们中国人把他叫做孔老二。破四旧把很多很多好的东西破掉了,培养了一些无知无畏无礼的人。
  我给大家讲一个我自己的体会。2003年我在新西兰,一个黄昏的时候,我们路过一家超市,我说咱们进去超市看看,看看新西兰人的超市是什么样的?一进去,里面的蔬菜色彩鲜艳,那个柿子椒又大又鲜亮,红得是那种鲜红,黄的橙黄,绿的碧绿碧绿的,看上去像玩具,像假的似的。我就拿了一个柿子椒,看它熟得怎么样,看看是不是饱满。没想到一个在当地生活多年的台湾导游说, 先生,我们这儿的习惯是用眼睛挑东西,不要用手挑东西。我听了之后简直是呆住了。因为我也是40多岁的人了,自认为还不是一个不太文明的人,坦率地说,第一次听说不要用手挑东西,要用眼睛挑东西。这就是习惯。我们买东西谁不去挑,捏呀捏,可是你捏完他捏,他捏完之后可能不买了,最后别人怎么买?我们可没想这些问题。这是条件反射,挑选什么东西都想试一试、捏一捏,这是习惯动作,确实是不太文明。还有一次在菲律宾,那里冬天很温暖,椰子树下游泳多好啊!香港女童军的一些女士邀请我们一块去游泳。当时我想,这游泳要走很远的路,到那个地方更衣也不知道是什么情况,我就穿好了泳裤,然后穿着睡衣就出去了。一位香港的小姐说: 先生,你怎么这样穿呢?真可笑!”我当时还不太明白,怎么可笑?不是也有的人就穿着短裤,披着毛巾往外走吗?后来我才知道,其实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礼仪:穿着睡衣是不能离开房间的,穿着睡衣离开房间不合礼仪。但是坦率说,我真不知道。在北京,我家附近有一个饭店,在那儿吃饭的人有一多半都是穿着睡衣的,男男女女都有。自从知道这个礼仪习惯,我再看到他们就很不顺眼了。
  还是要说说我们中国人随地吐痰的习惯。北京有个调查推算,中国每天约有四亿人随地吐痰,即32.9%人的有随地吐痰的恶习。有一个名作家叫邓友梅,他考证了一下,发现随地吐痰在中国大概有两千年的历史。京剧《文昭关》表现战国时代的故事,据今两千多年。剧中的老生东皋公就先在帘后嗯,吐恩一声再出场。邓友梅不明白,就问研究京剧的人,这是什么意思?人家告诉他,这就是吐痰的声音。京剧的开场白就有这个声音,可以说这是我们一个很不好的一种恶习。非典的出现可让我们知道随地吐痰的可怕,报纸说,痰里面病菌能存活几个月,传播的范围在百米之外,特别像广东天这么湿润,真是可怕。
  广东人什么都吃,也是习惯。听说孩子们在学校、在班上集体签名,保护野生动物,坚决不吃野生动物,这些孩子们多好。可是回到家,大人就说:吃,吃,吃,怕什么,果子狸好吃,穿山甲好吃,有营养,还能治病!你说孩子他吃还是不吃!当然,这次非典的教训,会对我们改掉坏习惯很有帮助。有研究说,病菌可能来自果子狸,电视台播了一个果子狸的照片,我就觉得果子狸目光里露出对人类的仇恨,狰狞可怕,这是大自然的报复啊。为了我们的孩子能养成好的习惯,我们成年人还不应该很好地改变自己吗!
  我们中国人,一是排队的习惯,一是不要随地吐痰的习惯,大家想想需要多少年才能形成?我乐观一点说,10年。要现实一点说,可能大概要20年或者30年。中国北京2008年搞奥运会,我一点也不担心硬件的现代化,资金的到位一点问题也没有。我就担心到时候,奥运会会场痰迹遍地,这个东西很难改。所以说这就是我们艰巨的任务,为孩子要改造成年人的世界。
  为什么呢?孩子在学校培养好习惯,放学回家:爸爸,你好!妈妈,你好!可是我们有的父母就不习惯:你叫唤什么呀?爸爸,我回来了!妈妈,我回来了!回来就回来吧,罗嗦什么啊。这孩子就不知道怎么办了。实际上,要孩子学会关心,过去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有传统,叫请安。孩子上学,走的时候得打招呼,回来的时候,要问候家里人,出去玩的时候,也要说一声去哪里,父母都要积极回应他。要让这个打招呼的行为成为每个家庭的一个很重要的习惯。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良好的习惯,我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也就是第三条,要尊重儿童的权利和参与,让孩子充分地参与。
  多年的研究使我有一个感受:在儿童的习惯养成过程当中,有一个危险存在,那就是习惯养成的过程变成了奴役儿童的过程。大家千万千万注意这一条。什么意思呢?就是大人在研究习惯,大人在定规范,强迫孩子去做、去执行,这就很可怕。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儿童是主人,我们就是要发挥他们的主人作用。习惯养成的最高机制,是形成学生的自身需求,而不是外在的强制。这一点特别重要。养成一个好习惯,应该是要让孩子们觉得:这是我盼望的,我特别希望有这个好习惯,这对我的帮助很大,对我的发展很有用,好习惯多了,我才是一个好学生,我才可以多交朋友。这才是积极的,而不是强迫。
  中国教育的一大失败可以说就是把太多的教育变成一种从上对下的要求,而没有一个从下激发出来的主动的需求。现在全世界都在研究儿童,一个共同的主题是:儿童参与。
  儿童参与在中国的教育界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我举个例子:香港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成立100周年,我随团去祝贺。全世界各个国家来了1800个嘉宾。晚上就餐之前,看演出。第一个节目--狮子舞,表演的青少年非常地尽力。我发现这些耍狮子的人眼神有些异样,直直的、愣愣的。我非常奇怪:眼神怎么这样?一问才知道,这是一些弱智孩子在表演。我非常震惊,当时的眼泪就下来了。
  大家想想看,我们搞教育的,面对1800多个来自世界各地的来宾,第一个节目谁敢让弱智孩子表演?我们很可能让他们回家,甚至长得不好看的,纪律不太好的,今天放假,今天你们没事,回家。我们会挑一些嘴巴灵巧的、模样长得可爱的孩子来表演。那么,儿童的平等在哪里?儿童的参与在哪里?素质教育的第一个概念就是面向全体儿童,而不是面对少数。所以说,这行为习惯养成,如果没有儿童的主动而充分参与就不是成功的。
  儿童参与有一个阶梯,阶梯有八层:
  第一层是操纵,成年人操纵儿童;
  第二层是装饰,找几个孩子来表演一下,来装饰;
  第三层是象征性的参与;
  第四层是成人指派;
  第五层是与儿童商量;
  好了,我们的习惯培养,起点就是第五层,与儿童商量,我们要培养孩子良好习惯,要和孩子商量:你们需不需要培养这个习惯?你愿不愿意培养这习惯?因为孩子有选择权:我愿意养成什么习惯,比如爱运动的习惯,有礼貌的习惯……内向的孩子你不能培养成外向的孩子,慢性的孩子不能培养成急性的,习惯养成要讲究规则,要尊重差异。
  第六层是与儿童一起决定,经过讨论我们确定我们要培养哪几个习惯,一起商定;
第七层是儿童提出方案,比方说:我要培养我说话算话的习惯,儿童决定,成人不限制;
  第八层是儿童和成人一起决定。
  那么第四条就是习惯培养人格化高于技能化。
  习惯培养一个比较好的、比较高的境界是健康的人格化。什么叫人格化?发自真心的,诚心诚意的。人格是心理和行为特征的总合。人格化不是一个简单的技能化。当然技能化也很重要,有智慧型的,有技能型的,就像骑自行车和游泳一样,都是动作性、技能性的习惯,很难忘的。但是,要注意一个误区,在习惯培养的行为训练当中,不能讲单纯的技能化。比方说:有一家外资企业要求员工见了客人有微笑,微笑的标准是,露出八颗牙齿,这个时候的微笑是灿烂的。但是我们有点生活经验的人会发现,露出八颗牙齿的微笑未必发自真心,譬如很职业化的微笑,无奈的,假笑。
  那种笑,对孩子说恐怕是非常不好的。我们要求孩子对人是发自内心的那种笑,当然可以有个性化差异。比方说,在表达对人的友好的时候,儿童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不习惯叫人,父母却说:过来,叫叔叔,叫大爷,张阿姨,李伯伯……”小孩子就跟着鹦鹉学舌,这非常不好。我们要培养孩子,不要强迫孩子去做。我们可以告诉他,对客人要有礼貌,要让孩子真心地去理解别人,尊重别人,用他自己的方式,笑着点点头就够了。不要像训练猴子似的,那确实是有问题。
  有一个英国皇家教育团到南方某幼儿园参观。园长为了让外国人看小朋友是怎样守纪律的,给每个小朋友发一碗汤圆。小孩都特喜欢吃。客人来参观都要说话啊,致欢迎词啊,罗罗嗦嗦了半天。对着汤圆,有个小男孩就等不及了,低下头舔了一下。这个园长看见了,狠狠地盯了他一下,这小男孩头低着,知道犯错误了。参观完了之后,中 国的 老师们就问英国的客人,你看我们幼儿园的小朋友教育怎么样?人家说话很幽默:我看你们训练孩子的方式和我们英国皇家训练马队一样,要先出哪个蹄子,后出哪个蹄子……多尖锐啊!
  第五条,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六大步骤。
  步骤1:要认识习惯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讲故事、让孩子分析案例等各种方式来进行,是他们切身感受到习惯的重要性。
  步骤2:与孩子一起讨论制定行为规范。定家规,定班规,制定习惯培养目标,一定要发动大家,学生以及父母老师都参与。要让孩子自己说:习惯这么重要,我特别需要形成一个什么什么习惯。要一个一个地定培养目标,甚至两个月培养一个习惯,一个新习惯,这都很好。
  步骤3:进行榜样教育。用各种教育行动进行榜样教育,各种各样的杰出人物都有好习惯。大家都知道李嘉诚很守时,他怎么守时?他的表都是拨快十分钟的。步骤4:是需要持久的训练,一定要训练。习惯培养有很多技术手段,你们可以尝试,但是有一条,一个行为的出现一定要训练一个月以上。但是这训练不是天天正步走,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要进行分析、评估、引导、训练等等,这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步骤5:要及时评估,要表扬,用各种方式表扬。引导,小孩一定要及时的表扬。
  步骤6:要形成良好的集体风气,谁出现了好的行为,在班里头得到鼓励、支持、欣赏;谁有不良的行为出现了,大家会鄙视、反对,这对一个人好的习惯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
  六大步骤,把每个步骤都做细化,良好习惯就养成了。

  在培养好习惯的同时必然要矫正不良习惯。对着孩子,我们会发现他们有很多坏习惯:学习不好的孩子一定是学习习惯不好;品德有问题的孩子,一定是品德习惯不好。怎么办?
  我们来重温一下乌申斯基的话:神经体不仅可以有天赋的反射,而且在活动的影响下也有掌握新的反射的能力。经过教育,经过培养,人是可以形成新的习惯、新的反射的。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训练来矫正孩子们的不良习惯。
  矫正不良习惯一定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广东一位老先生性子比较急,听说21天可以养成一个好习惯,就让孙女改正不良的阅读习惯,可是30天也未见效。于是便怀疑专家的理论。实际上,任何理论都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应当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对孩子简单地发号施令是不可能取得好效果的。
  《少年儿童研究》杂志登过许多培养好习惯的好方法。例如,有个妈妈姓高,她的儿子上五年级,学习坐不住,写1个小时的作业,能站起来大概有10回,一会儿打开冰箱,看看有什么好吃;一会儿打开电视,看看动画片开始没有;一会儿站在窗前,看看谁在外面玩儿。妈妈陪着他的时候,他老想站起来,在屋里走来走去的,就是坐不住。你看,这样做作业,学习成绩能好吗?
  学习时坐不住是很多孩子的一种不好的习惯。但是高妈妈非常有智慧,她用了一种区别强化的一个技术,对孩子说: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你能够学习好。你1个小时站起来10回,是不是太多了?能不能让我看到你1个小时只站5回?孩子知道妈妈注意他了,就说:5回就5回,第二天做作业,果然只站起来了5回。妈妈说:哟,我儿子真了不起,一天就改了一半,进步太大了,我看你站4回也能做到。孩子说:4回就4……慢慢地,孩子做作业时就不站起来了。高妈妈还会用别的很多技术来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例如,孩子特喜欢六点半看动画片,就给他约定:今天你做作业时站起来在3次以内,你就可以看动画片,超过3次,动画片不能看。这就是说,达不到某个标准的时候,一定要有所限制,要惩罚,这个惩罚一定要剥夺他最喜欢的事情,这个时候不能心疼孩子,这没关系。但是他达到这个标准之后,你就得奖励他最喜欢的事情。孩子通过这样的调整,慢慢地就习惯了,高妈妈的经验给了我一个很大的很大的启发。我突然间明白了,我发现了习惯培养的奥秘,可以总结出一句话:培养好习惯用加法,改正坏习惯用减法。
  一个孩子如果有了坏习惯,学习坐不住,老站起来,妈妈往往会说:儿子,学习就是学习,不许站起来。你只要说不许站起来,你儿子屁股底下立刻像有钉子一样,那个难受劲,非站起来不可,肯定要站起来。你不让站,他忍着,一会儿还是得站起来。这是神经系统在工作,在不屈不挠地工作。所以说这样做是没用的,只能用递减法。
有一年我去阿姆斯特丹,在大街上看到有个店里卖毒品。我说:你们这个国家真奇怪,全世界都戒毒,你们还卖毒品?荷兰人说,我们是卖给那些戒毒的人的,他戒毒一下子戒不掉,我们允许他们微量吸毒,凭一个证,可以来买点儿,让他逐渐减少,这就是递减法。坏习惯就和毒瘾差不多,一定要用递减法去矫正,就是说他比原来次数减少,就可以容许他,一次比一次少,直到成功。我们自己都可以试一试,这很好。
  我们做这个习惯课题有一个很大的收获,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和这个课题一起成长,我们研究的这个课题全国没有先例,把习惯研究和人格研究结合起来。我们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然后我们与课题一起成长,就是在做课题的过程当中,自己也养成一两个好习惯,改掉一两个不良的习惯。我现在在家里就这样做。以前我妻子老说我:你怎么搞的,老是用完东西不放回原处。你看,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这个习惯很不容易,这就是一个很具体的习惯。我现在就比较注意了,东西在哪儿拿的,用完了放回去。我亲身体会到这习惯养成是一个终身的过程。改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你一定会受益匪浅。

  这个是什么意思呢?人总是有趋善、趋乐的趋势,人总是向着一种喜欢的、有兴趣的、他觉得真好的方向走,趋利避害嘛,这是人的心理。我们要培养好习惯,一定要让孩子体验到坏习惯的丑陋,不能容忍。
  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家颜之推倡导的勤学、切磋、眼学,就是说的学习要勤于观察,亲身体验。
  我们来看看体验式学习和传授式学习。从国际教育比较可以发现,西方的教育以美国为代表。他是体验式学习。东方的教育以中国为代表,中国的教育是传授式学习。
体验式学习的是什么呢?是尝试、探索,他容易形成能力,但不容易形成知识。中国的这种传授式学习是灌输、记忆,是容易形成知识,不容易形成能力。所以,中国的孩子会考试,但能力不太强,美国的孩子能力比较强,但不大会考试。
  所以现在最好的教育是双方结合起来。体验,中国学生需要体验。正如荀子所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我再举一个例子:中日儿童餐桌教育之比较。
  你看日本的孩子,在餐桌上让我们感动。日本的孩子有一个习惯,吃饭前,哇啦哇啦说几句话,话的意思就是说,感谢赐给我美好的食物,我要吃饭啦。日本儿童的集体活动前一定要说话的。
  中国孩子吃饭前啥也不说,在餐桌上挑食、剩饭。日本孩子说了之后,就吃,不能剩饭,而且吃饭前人人要劳动,连两三岁的孩子也要拿个筷子,拿个碗什么的。集体就餐时,吃完饭,日本孩子会站起来,要向厨师鞠躬:辛苦啦!
  我们中国的孩子这些习惯就没有,中国的孩子饿了,到饭堂吃饭,拿着勺子敲盆,嘣嘣嘣还不开饭饿死了!,很少听说中国孩子给厨师鞠躬的。
我们早就有《朱子家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可是我们的孩子在餐桌上有没有想这些呢?我们有没有把习惯的养成和孩子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呢?
  当然,教育在于引导。在习惯的培养当中,要有些快乐的事情,让孩子在体验中快乐成长。
  教育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实践出真知。洛克就强调儿童学习中的两个习惯:热爱求知和实地观察、亲身体验。
  那么怎么做呢?有很多种方式,要创造很多让孩子体验的活动方式。
  比方说,我觉得我的女儿,她就是属于在体验中快乐地长大的。在北京,她上的是学习日语的月坛中学。从初二开始,学校开展民宿活动,就是日本学生到这里来,住到中国学生的家里,交流。中国孩子也是这样到日本去。
  我女儿前前后后一共领了三批日本的学生住在我们家里,她负责接待。后来她就有资格报名到日本去民宿,我也支持。
  日本的学生到我家来住,叫我奥桃桑,就是爸爸;我女儿到日本去,也管人家的爸爸妈妈叫爸爸妈妈。我女儿去的那个家,上有爸爸妈妈,下有一个姐姐,两个弟弟,加上我的女儿,四个都是中学生。女儿在人家一住一个月。这样的活动她去了两次,每次都是坐船去,来回就要4天。
  你想想,这孩子住在日本人家里,周围一个中国人都没有,她不学会独立行吗?她不学会礼貌行吗?她不张口说日语行吗?
  这就是一种体验的方式,我女儿在日本磕磕绊绊,感慨万千。所以我觉得她的有些习惯是在日本形成的,因为日本的家教很严。所以说,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千万别这样说:我跟你说了一百遍了,你还记不住!你这样说,他就是记不住,她甚至听不懂你的话,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社会学大师费孝通对我说:孩子懂道理,经常不是听会的,而是看会的。
  所以我们要创造各种方式,让孩子在体验中快乐中成长。比方让孩子当个小导游,让孩子有各种各样的交流方式,一定要有各种活动,让孩子体验,这才能够很好的提高,才能真正的巩固下来。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少先队和学校的作用是巨大的。
  你看,上海有个华阴路小学,学校中98%的小学生都主持过中队会,奇怪不奇怪?难道这个学校的学生都是队干部吗?原来,这个学校少先队活动开展得很好,然后有的队员提议,我们希望天天都开展队活动。可是今天的教育改革,少先队一个星期就只有一节课,怎么可能天天有活动呢?这个学校做到了,少先队通过了决议,怎么搞呢?每天下午上课之前10分钟,开队会,各个班开中队会,就叫“10分钟队会,而队会的题目内容,由队员们自己想,自由报名,你报了名,你就上来主持。这个星期把下个星期的队会内容和主持人排出来,星期一是谁主持,是什么内容,星期二是什么,星期三是什么……比方说,有马路歌手争夺战,有猜谜,有各种有趣的故事,有新闻……什么内容和方式都可以。
  大家想想看,别说一个小学生,即使是成年人,有多少人头发都白了,也没在众人面前讲过话。没有这个体验,所以他就更谈不上习惯。碰到困难,碰到委屈,碰到伤害,他也不会表达,不敢在众人面前开口,只能找别人帮忙诉冤,把命运寄托在别人身上。
  这个学校让孩子们从小主持会议,一个小学生站在全班同学面前,主持10分钟队会,是个了不起的锻炼。这个学校这样锻炼,成为一个传统,我认为这是很好的体验。我们要创造机会让每个人都能从容地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说说你的家庭,说说你的爱好,说说你的有趣的经历,都很好呀!
  所以说,要创造很多种方式,让孩子在体验中快乐地成长,体验成功,体验快乐。
还有少先队干部的轮换制,选举,都是体验。现在队干部不能终身制,教育部和团中央发了文件,小干部最多任两届,一般都是一届就换。有的小干部不肯退休,有的父母因为孩子当不上大队长,还把老师给揍一顿。江泽民同志有一个关于教育的谈话,举的例子就是这种情况,说的是河南的事。我们要让孩子体验。有些孩子也学会了贿选,贿赂,选举之前请大家吃饭,送高级礼品,条件就是你是投我一票。这些都需要少先队和学校发挥自己的作用,在让孩子体验的同时去正确引导。
  北京有个史家胡同小学,他们的做法使我很感动。校长是个教育家叫卓力,这个学校的老师带学生去看电影,有1000多个学生,入场时间5分钟,没有声音。结果人都坐齐了,楼上的放映员还以为人还没来呢,这就是习惯养成。
  这个学校种的杏树很矮,一年级的学生伸手就能抓住,但是没有一个人随便摘杏。现在杏树换掉了,换成了柿子树。秋天,红红的大柿子压弯枝头,也没有人伸手去摘。
最后丰收的时候摘下来,低年级一人一个,高年级两人一个,分不过来,就这样分了。多有挑战性啊!习惯的养成,是有很多现实的体验机会的。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有很多培养习惯的好思想,好方法,好的规范。在习惯的培养当中,我特别希望大家能重视、能继承这些优良传统。
宋代有个大教育家,叫朱熹,被称为孔子之后的又一个大儒,大的学问家,他为儿童的好习惯培养,专门写了《童蒙须知》。我给大家读一段,看看他关于生活习惯是怎么说的:大抵为人,先要身体端正。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凡脱衣服,必整齐折叠箧(qiè音切,即小箱子)中。勿令散乱顿放,则不为尘埃杂秽所污,仍易于寻取,不致散失。著衣既久,则不免垢腻,须要勤勤洗浣(huàn音焕)。破绽,则补缀(zhuì音坠)之凡为人子弟,当洒扫居处之地,拂拭几案,当令洁净。文字笔砚,百凡器用,皆当严肃整齐,顿放有常处。取用既毕,复置元所。
  衣服脱下来,要放在固定的位置。我们现在大家想想看,咱们多少孩子早上起来,要大叫:我的袜子呢?我的鞋子呢?每天早上找袜子,找不着,不知扔哪儿去了,这就是不良的习惯。都是要好好矫正的。
  我们在北京有一个子课题学校,叫北京府学小学,这个老校长李熟熙非常的用心,他对学生有一个非常具体的要求,凡是我们学校的学生,每个人上学期间,要有两双袜子,每天回家要洗袜子。第二天要穿一双干净的袜子上学。就这么个要求,每天洗袜子,要穿一双干净的袜子上学。
  我们想想看,这对一个小学生意味着什么?穿着一双干净的袜子上学,不仅脚丫子很舒服,他还有一种新的开始的愉悦,向往整洁清洁的一天,新的生活。而且,洗袜子能养成劳动的习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所以说对年龄越小的孩子,要求要越具体。有一次,府学小学组织学生去亚运村玩,其中一项是跳蹦蹦床。别的学校学生一脱鞋,臭气熏天,特别是男孩子脚最容易臭。可是,府学小学的学生脱了鞋,却闻不到一点儿异味。这让管理人员大为感动,特别欢迎府学的学生。这就是行为习惯的差异。
  北京实验一小的一位老师,对学生有个要求,写字之前要洗手,把手洗干净了,才能看书写字。我觉得这也很有意义。小孩子的手总喜欢东抓西抓的,脏乎乎地马上又拿着笔写字,本子上污迹很多,这就是不良习惯。要求先洗手,洗的过程从心理学上来讲,就是一个心理准备的过程:我要写作业了,写作业是一个很神圣的事情,我要把手洗干净了,才能好好写作业。
  从儿童教育来说,幼儿园和小学是一个人养成习惯的关键时期,最佳时期。我们说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而良好的习惯正是健康人格的牢固基础。


(作者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本文选自新世纪出版社《习惯决定孩子命运--孙云晓儿童教育十二讲一书)(树德中学德育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