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岁的郭鑫已习惯了在不同角色间快速切换。这个被保送南开大学商学院的在读研究生是典型的学霸,但他的另一个身份是“互联网创客”。他创始的“高维资本”基金规模已达15亿元。

  郭鑫的经历听上去颇有些传奇色彩,过去5年他先后参与创办6家公司,每次创业似乎都站到了风口上。大一时启动的第一个创业项目——跨境农产品电商,不仅为他赚回了第一桶金,更帮助近1000万名农民脱贫致富。

  也正因如此,他曾受邀于北京航天城与习近平总书记座谈青年创业,被美国彭博社评为“全球30岁以下杰出创业家”,当选“2012年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成为“第19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唯一在校大学生获奖者,还走进乌镇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作为唯一受邀的90后为创业青年发声。

  创业进入第五年,这个戴着眼镜、留着学生头的单眼皮男生又带着他的“高维资本”找准了新的风口——用产业互联网带动传统企业升级。

不断寻找痛点

  比起技术出身的互联网人,本科学政治学的郭鑫,更愿意把“让万物互联”的互联网看作一种“世界观”,他习惯于在社会中寻找各种各样的“痛点”。这种局外人的视角让他少了束缚,重新审视互联网的许多概念,反倒让他抓住了机会。

  用他自己的话说,“起初是想找点有意思的事情做,却阴差阳错走上了互联网创业之路。”大一时,他听了一场关于中国环境生态补偿问题的讲座,了解到有的县退耕还林10年后变成了国家级贫困县,而这并非个案,他被深深触动了。随后,他进行了大量实地调研,真切地了解到农村退耕还林后面临的困境,产生了用电子商务把林下的农产品销售到国际市场,让这些退耕还林的农民富起来的想法,并创办了第一家网站“探元诚鑫通”。

  这个别人眼中的“创业大牛”当时也经历了各种艰辛。起初建的网站没什么浏览量,找到乡镇干部谈思路没人接纳,到村民家了解情况甚至曾被赶出来……后来,郭鑫想到了大学生村官,通过他们联系村民,把电子商务推向了农村。第一批试点成功后,这个模式在全国迅速复制。不到一年,全国18个省(区、市)的100多个县都接入了郭鑫的电子商务平台——“探元诚鑫通”,与全世界近30个国家互联互通,近1000万农民因此发家致富。

  企业快速成长,郭鑫也看到了大学生创业者明显的短板——缺人、缺资源、缺管理经验。“到2013年,这个项目面临着非常激烈的竞争,京东、阿里也都在做同样的模式。”经过两轮融资,最终,公司被一家知名企业以上亿元的估值并购。

  获得人生第一桶金后,郭鑫走上了创业的快车道。他了解到海南部分岛屿面临吃菜难的问题,便带领研发团队启动了“绿源生物”项目,成功研制出更加适应特殊环境的无土栽培培养基。

  郭鑫认为,90后年轻人创业的优势在于没有束缚,这使得他们的创新能力更强,“更容易站在客户的角度思考产业的问题”。同样,90后创业的劣势也显而易见,“大多不具备完备的商业经验,往往在迈出第一步的时候就已面临着很多‘坑’”。

  如果能孵化出更多创业项目,服务更多创业者,不是更有意义吗?带着这样的思考,郭鑫从一名大学生创业者转型成为一名天使投资人。他与比自己大19岁的师兄共同创办了创投基金“高维资本”,以及孵化器“高维创业岛”。

为每个传统产业孵化一个“BAT”

  “创业不管是第一次,还是第二次,都是从0到1的过程,这跟从1到100的传统思维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几年的创业经历也让郭鑫看清了创业者的特质,“那是一群很不一样的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他说,创业者最大的兴奋点,不是找到属于自己的顾客,而是重新“创造”顾客,“这是一件很让人兴奋的事情”。

  郭鑫清晰地看到,今天在中国讲创新创业,最大的价值不是凭空创业,而是在巨大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浪潮中,发现创新创业的新机会,尤其是推动大型传统产业的领军企业二次创业、重启增长。

  自2014年年底启动以来,“高维创业岛”已在全国5个地方开拓了创新型孵化器,进入到15个传统产业。“高维创业岛”建立的第一个孵化器在天津,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一家大型物流园的转型。

  经过调研,郭鑫和他的团队发现,大车司机在运输交易过程中,为货主开发票是一直困扰他们的难题,大车司机通常的解决办法是购买发票,但这样不合规的手段风险高、流程慢、支付繁,而且由于没有任何合规合法纳入金融系统的交易信息,使得他们很难享受到贷款买房买车等普惠金融。

  游离在灰色地带,业务不合规,是很多传统产业的一个痛点, “将传统产业参与者纳入金融、税务、财政体系非常重要,不能一味用烧钱补贴的方式把流量搬到互联网平台上去,”郭鑫说,核心是赋予这些传统产业的参与者以尊严和合规性。

  在郭鑫看来,应对传统产业普遍面临的产能过剩、耗能过大、服务水平不高、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用产业互联网实现传统企业升级,让传统产业在孵化器中快速成长,提高交易效率,降低成本,可能是一种最好的方式。

持续快速学习 才能保持旺盛创新力

  给公司命名为“高维创业岛”,是郭鑫借用了热门科幻小说《三体》里的词。“思考商业模式和战略是高的维度,我们不只为传统产业提供合规化、信息化、金融化,而是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

  持续快速的学习能力,是郭鑫时刻保持旺盛创新能力的源泉。时至今日,他依旧每天要花两三个小时阅读和思考。他有时也会放慢脚步,花上一两个小时边走路边同业内人士交流探讨。郭鑫很享受这种 “连续地聊、不被打扰”的过程,因为那会让自己“思路更清晰”。

  他喜爱新鲜事物,也更多地开始关注传统:产业金融的新型模式有哪些,互联网在与产业融合的过程中怎样切入,如何做好风控……进入硕士二年级的郭鑫把自己的硕士毕业论文选定为产业金融的研究方向。

  在做完物流园的项目后,郭鑫和团队成员以天津为总部在全国复制这种传统产业孵化的模式,从新疆的霍尔果斯到福建的宁德,都有他们的创业孵化器。

  郭鑫把这种成功归结为在农产品领域第一次创业得来的经验——要更加敬畏传统产业的商业规律;要更加现实,让互联网创业“转型不烧钱”;要做标准化的工具,注重积累、学会与时间做朋友。

  “创业十次九败,太多不确定性,很多时候几乎是盲人摸象,失败也是家常便饭。”郭鑫说,因此创业前必须认真思考,做好充分调研,这是让失败的后果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但想好了,就不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