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课改:90后自查"脑残" 接触研究性学习

新课改研究性学习科目咋搞?树德中学学生推上百课题

  本报讯(记者 张峥)关于90后脑残的调查与思考、关于树德中学门口堵车的调查、喜羊羊的魅力……这是树德中学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我省高中新课改让大家接触到了一个新名词:研究性学习。昨日,我省高中新课改先行学校、四川省新课程改革的样板示范校——树德中学进行了一次中学生研究性学习与活动课成果展。

  学生选题 主动调研

  刚刚出台的《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规定,高中生必须进行研究性学习,三年共计270个学时,学分15个学分。什么叫做研究性学习,高中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高中生又该怎么进行研究性学习呢?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自己的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学生们通过形成小组的形式,共同确定选题,再在老师的指导下,走出校门进行各种调查研究,形成研究报告。”在昨日的中学生研究性学习与活动课成果展上,树德中学光华校区执行校长毛道生介绍。

  据了解,今年树德中学2000多名高一年级、初一年级学生全部参与研究性学习,宁夏街校区学生开发了137个课题,光华校区学生开发了145个课题。从这些课题里面,记者发现,当代中学生涉猎的范围相当广泛。

  经典报告

  90后调查“脑残”

  不下结论留疑问

  调研案例:《关于90后脑残的调查与思考》

  调研学生:高一·二班李若舟和他的同学

 全文字数:1000字左右。

  调查主题:“70、80后的人群认为90后是脑残的代表,认为他们非主流,服饰怪异、排斥大众文化……”90后真的是这样吗?

  调查情况:李若舟和他的组员从脑残者的服饰、行为等各方面展开了调查,“90后脑残的日常基本行为是照相时瞪眼,噘嘴,腿成X型,喜欢穿颜色丰富且破烂的服装……”

  在调查中,同学们发现,虽然这个群体被普遍认为非主流,但89.1%的“脑残人士”是知晓主流价值观的。什么原因造就了90后脑残呢?报告认为:时代、社会和家庭都有很大的关系。“由于是独生子女,生活在社会经济巨大变革的时代,生活优越、亲情观相对淡漠,家庭有过拆散重组的状况”等等,造成了被认为脑残的一些90后自私、叛逆、张扬等特点。

  调查结论:研究成员没有对如何解决这个庞大的社会命题给出答案,而是提出:“谁来拯救这些思维敏捷、富有创造力的一代?”

  网络流传的“脑残”组字

  论文关键词:脑残。也缩写为NC,最近网络上流行的词汇,指让人感到匪夷所思的类型,如同脑袋残疾一般。通常泛指无可救药的人。

  观点

  校长看法:

  这课程需社会支持

  树德中学从十年前就进行研究性学习课程,目前高一和初一仍坚持每周上两节。“这期间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树德中学光华校区执行校长毛道生坦言,“首先,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对研究性学习占用学生教学课有一定的看法。第二,研究性学习涉及到一些社会调查,学校对学生安全有担忧。第三就是调查会涉及到一些单位、部门、群体,我们需要支持。”

  教育部门:

  实践课难在选修1B

  对树德中学在新课改方面的探索,省教育厅基教处相关人士给予了肯定。他同时表示,由于综合实践课没有教材,因此对学校和老师都是一大考验。另外,在社会实践活动领域除了必修课还有选修课,对学校来说,难点在选修1B,要求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满足学生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