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树德中学 地理组 罗瑜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这个重要内容的开篇和基础性的内容。
地球上的大气这一单元各部分内容前后之间的关联性很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垫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
2.教学重难点
1)地表冷热不均造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3)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山谷风、海陆风、城郊环流形成。
二.学生分析
新课程改革中高中地理教材比较强调知识的应用,尽管现在高一学生的地理基础在现有加强初中地理教育的前提下比以前学生有所提高,但部分学生空间想象力较差。而本节的重难点都集中在对热力环流的理解和运用上,课堂上教师运用书上插图、多媒体、板图,并结合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对相应知识进行讲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通过对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问题的探讨 ,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四.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Flash动画和幻灯片,弥补学生空间想象力不足的缺陷
五.教学方法
1、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获得知识,验证结果。
2、图式教学法:学生绘图、析图。
3、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并因此获得发展。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5、比较法:通过对海陆风、山谷风的比较,让本节知识实际化。
六.设计思想
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地面冷热不均而引起大气的运动可采用多媒体展示和直观图示法进行教学。
1.多媒体展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按照水平方向上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空气受热膨胀上升或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同一水平面上空气密度分布不均—→水平方向上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这一线索,边讲边画热力环流基本模式图。
3.归纳总结热力环流过程中气压分布与气流分布之间的关系。
4.实践探索:展示一组海陆间、城郊间、山谷间的图片,启发学生依据热力环流的模式,熟练绘出各种热力环流图,进一步明确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先有垂直运动后有水平运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了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并联系学生身边的一些现象,并借助于现代化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把抽象的大气运动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便于学生认识发展过程的实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欲望,而且还可以实现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展能力的目标。
七.课型
新课
八.课时安排
1课时
九.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
教学内容
|
活动
时间
|
教学活动
|
设计意图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复习
引入
|
1.复习大气受热过程
|
3
分钟
|
出示图文,提问:
1.白天和夜晚的云层对地面的气温有什么影响?
2.在寒冬,为什么人造烟雾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
思考并回答
|
巩固旧知识技能,引出新的学习任务。
|
|||||||||||||
教
学
新
课
|
2.介绍大气运动的有关内容
|
2
分钟
|
提问:
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
2.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学生自学课文第31页倒数第一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信息提取能力。
|
|||||||||||||
教
学
新
课
|
3.案例引入,复习气压有关知识
|
4
分钟
|
投放资料:三国时期,诸葛亮于农历6月的一天,在葫芦谷设下伏兵,打算用火攻全歼司马懿。这一天,晴空万里暑热难耐,真乃火攻之良机。诸葛亮依计将司马懿之众诱入谷中……然而,正当大火冲天,司马懿全军行将覆灭之时,一场大雨不期而至,大雨浇灭了诸葛亮扶汉反魏的壮志,使他喊出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的千古悲歌。
提问:上天是怎样帮助司马懿的?有无科学依据?
过渡:要解答此问题,应了解大气的运动,而大气运动最简单的是热力环流。
|
学生思考并回答
|
引入气压知识复习,为后面分析热力环流形成作铺垫。
|
|||||||||||||
教
学
新
|
4.演示并启发学生分析对流实验
|
3
分钟
|
实验演示:在教室门口点燃蚊香,让学生观察其烟雾的飘向,并分析原因。
小结:以上实验表明,由于中间和四周受热不均而形成的热力环流现象。那么,大气受热不均匀又会出现什么现象呢?大气运动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呢?
|
观察发生的现象,思考现象发生的原理。
|
通过多媒体演示,在学生认真观察、讨论和思考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读图、观察和探究式解决问题等能力。
|
|||||||||||||
教
学
新
课
|
5.启发学生分析电脑课件中以空气柱描绘的热力环流形成图式
图1展示
|
5
分钟
|
1.指出图中若甲、乙两地受热均匀则大气无运动。
2.指出图中近地面甲处是受热区,乙处是冷却区,问:为什么会有冷热差异?
3,分析地区间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垂直运动,问:冷热不同地区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将怎样运动?
4.分析空气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问:空气密度和质量大的地方气压将是大还是小?
5.分析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形成的空气水平运动,指出空气在同一水平面上由密度大处流向密度小处。从而形成空气的环流。
|
学生观察、领会,并动手在草稿上画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
直观教学,形成感性认识。通过电脑演示热力环流形成过程,这样学生通过观看、分析、思考、回答,教师的讲解、归纳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化繁为简,一环扣一环,加深理解。
|
|||||||||||||
教
学
新
课
|
6.归纳热力环流的概念
|
1
分钟
|
小结: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之为热力环流。并说明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
边听,边做笔记
|
培养归纳能力,强化理解。深化对地理现象发展过程的认识。
|
|||||||||||||
教
学
新
课
|
7.启发学生描绘热力环流原理图
图2展示
|
12
分钟
|
1.假设A、B、C三地受热不均匀,那么大气会如何运动呢?
2.按照学生所描绘的图,简述热力环流过程。
3.分析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有何变化?
4.小结:无论是高空还是在低空,同一水平面而言,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压,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而在垂直方向上,高空的高压也比低空的低气压数值小,气压低。
|
按要求画图,一名学生在黑板上作图,其余在下面作图。
|
测试教学效果,可以获取即时反馈,查漏补缺,并给予及时矫正,使所学原理真正理解,并巩固深化。
|
|||||||||||||
教
学
新
课
|
8.分组讨论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
|
5
分钟
|
1.引导学生完成“活动”和看“阅读材料”,并讨论和了解热力环流的具体实例: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等。
2.动画演示海陆风与城市风、山谷风的形成。
3.引导学生分析,假如你是一位某一大城市的市长,如果只考虑城市风的影响,如何布局卫星城与一些有污染的工业?
|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其中第一、二组讨论海陆风的形成和影响,第三、四组的同学讨论城市风的形成和影响。
|
激发兴趣,鼓励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以致用,并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
|||||||||||||
小结
|
9.课堂小结
|
1
分钟
|
总结:太阳辐射→冷热不均(热力)→垂直运动→水平运动(环流)
|
思考、归纳、总结
|
培养归纳能力,强化理解。
|
|||||||||||||
练习
|
10.课堂巩固练习
|
3
分钟
|
引导、提示
|
思考并回答
|
测试学生运用模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
布置
作业
|
11.课后实践活动
|
1
分钟
|
观察锅中水烧开时,如何流动。
|
观察思考
|
巩固知识
|
990hpa
|
970hpa
|
950h950hpa
|
1010hpa
|
(图1)
990hpa
|
970hpa
|
950hpa
|
1010hpa
|
A热 |
B冷 |
C冷 |
(图2)
990hpa
|
970hpa
|
950hpa
|
1010hpa
|
A热 |
B冷 |
C冷 |
低压1005 |
高压1015 |
高压1015 |
低压945 |
低压945 |
高压955 |
990hpa
|
970hpa
|
950hpa
|
1010hpa
|
A热 |
B冷 |
C冷 |
低压1005 |
高压1015 |
高压1015 |
低压945 |
低压945 |
高压955 |
十.板书设计
2.3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一.热力环流
1.概念
2.形成过程
太阳辐射→地面冷热不均→ 大气的垂直运动→ 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
(能量来源)(上升和下沉运动)
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3 .实例
(1)热岛效应
(2)海陆风
(3)山谷风
十一.教后反思
本课采取多媒体、图示分析法将教材的知识情景化、直观化,并以各知识点为线索,通过设计问题将知识逐步联系和展开,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加强练习的反馈力度,巩固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目标设计专项说明
一.目标陈述
本课采取多媒体、图示分析法将教材的知识情景化、直观化,并以各知识点为线索,通过设计问题将知识逐步联系和展开,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加强练习的反馈力度,巩固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二.目标设计的依据
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地球上的大气这一单元各部分内容前后之间的关联性很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垫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目标达成的思路
地面冷热不均而引起大气的运动可采用多媒体展示和直观图示法进行教学。
1.多媒体展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按照水平方向上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空气受热膨胀上升或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同一水平面上空气密度分布不均—→水平方向上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这一线索,边讲边画热力环流基本模式图。
3.归纳总结热力环流过程中气压分布与气流分布之间的关系。
4.实践探索:展示一组海陆间、城郊间、山谷间的图片,启发学生依据热力环流的模式,熟练绘出各种热力环流图,进一步明确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先有垂直运动后有水平运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了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并联系学生身边的一些现象,并借助于现代化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把抽象的大气运动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便于学生认识发展过程的实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欲望,而且还可以实现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展能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