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人生讲坛(第十七期)——人文知识的重要性

2013 12 21 日上午 ,“卓越人生”讲坛邀请到了香港城市大学比较文学与翻译讲座教授、树德中学杰出校友张隆溪和香港城市大学中文、翻译及语言学系客座教授、瑞典著名汉学家罗多弼等一行人担任本期嘉宾,本期讲座的主题是《人文知识的重要性》。讲座中,教授们用平和、幽默、智慧的话语带领在座的老师、家长、同学进入了知识的殿堂,人文的海洋,让每一位听众的视野得到了开阔,灵魂受到了洗礼,也让人文精神深深地扎根在了树德的办学理念和未来发展方向中。

浓浓师生情

930分,学术厅内听众区已经坐无缺席,连过道上都挤满了前来目睹大师风采的人。随着嘉宾的入座,本次“卓越人生”讲坛正式拉开帷幕。张晓华副校长首先发表了讲话,在讲话中,她介绍了莅临本次讲坛的嘉宾,接着又提出了树德中学的办学理念和“卓越人生”讲坛开展的意义,最后她提议让全体起立,将热烈的掌声送给张隆溪教授、罗多弼教授等人。


张隆溪校友向游家騋老师鲜花

在热烈的掌声中,一抹身影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一位老人被搀扶进了学术厅,他——就是当年张教授在树德中学时的数学老师游家騋老师老师拿出一张手绢,上面是两枚校徽,一枚50年前的,另一枚是后来的树德中学校徽。老师将这两枚校徽赠给张教授,打趣道:“你不可能这两枚都有吧。”张教授也为他的恩师献上了一束花,他说:“我和他不仅是师生关系,我们更像是朋友、兄弟。”在后来的讲话中,张教授也是回忆起了十年文革中与老师相处的自然、融洽。

这师生重逢的一幕也感动了在座的听众,更是为本次讲座添上了一份浓浓的温情。

铮铮大师言

将老师送回台下就坐后,本次讲坛的主体部分也开始了。香港城市大学的程校长首先提出了人文情怀这么一个话题,然后他通过讲述一件在成都出租车上发生的事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当今社会国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应该融入国际化的,充满人文情怀的环境中。

张教授一开口就出人意料,用成都话向在座的各位打招呼,接着又用这样一种亲切熟悉的口吻简要叙述了他中学时期的一段经历,即使谈到文革,他也一副云淡风轻的模样。后来考虑到罗多弼教授可能对方言不适应,他又换回了普通话,只是一开始,张隆溪的大家风范就从举手投足之间流露了出来。张教授围绕着“人文知识的重要性”,谈到了在这个注重科学的时代,科技带来的好处和局限性。同时他也认为中国的人文精神强调得还不够,他说:“文理学科培养的是基本技能,但人文学中的哲学、文学、艺术、历史、语言、宗教等对于中学生是尤其重要的。”而后,张教授回忆了他高中毕业后的自学经历,并向当代学生提出了几条建议。他认为:兴趣发展很重要——兴趣要有方向性;阅读也很重要——文学本身就让人欣赏,多读书培养分析、批判的头脑。张隆溪教授富有启发性的发言让很多人都有了深度的思考,人群中也不由自主的爆发出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掌声停止后,罗多弼教授又进行了更宽的拓展。他的中文说得不够标准,但他平和耐心的话语有一种让所有人都用心去聆听的魔力。他提出的第一点是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的区别——自然科学是自然现象的因果关系,而人文学是对文化现象的理解。他认为,学好人文学有助于培养人的批判精神——这也是东方学生所缺乏的。然后,他提出第二点,人文学所面临的危险——如果没有人会记得莎士比亚、鲁迅、司马相如会是怎样,他幽默的话语中却透露出了无限的担忧,这也正是一名学者所具有的博大和深刻。接下来,罗教授又详细的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他说自己是一个“简单”的人——从回忆中学生活到1971年初临香港,再到1975年北京当外交官。在这当中,他谈到了中国近几年的发展变化和中国文化的多元化,也提出了一种“了解中国以外的文化,了解世界”的观点。罗教授擅于将中西方进行对比,再加上他丰富的生活经历,一阵阵掌声在学术厅上空回荡。

与大师对话

陈校长和两位教授发表完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后,讲座的重心转到了在座所有的老师、家长、同学,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向两位教授提问,教授们也将耐心的解答。

第一位同学问到选择专业方面的问题,他想知道如何在军事方面有所发展。香港城市大学副校长程星回答:“不论你想在哪方面发展,你都应该要有多元化的思想和包容的心态,那样政治、军事之类的问题也都可以解决。做人也只要有了多元化的思想和包容的心态,将来就可以成功。”张教授也就军事这个问题,举了二战时期德国的例子形象的说明了科学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巧妙的回到了“人文”这个大主题上。罗教授也简单补充补充介绍了瑞典在这方面的情况。

第二位是我校的文波主任提问,他问道从人文角度老师和学校应该怎样从事学习和研究,同时他也对罗多弼教授的“简单”和这个中文名的来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张教授指出,学校要对“人文”方面有所涉及,而学生学习的最大动机是兴趣,老师则应从这方面入手教学。罗教授也简洁幽默的回答了关于个人的问题,他也从教学方面说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他认为中国要富强,就要吸收传统文化;当然,他还从哲学中的辩证思维出发,提出了现如今中国过分强调传统文化趋势带来的危害——把中国的独特性扩大。

接着,有同学问道怎样才能让更多人接受中国文化,如何对待中西方文化。张隆溪教授则认为中国文化传播越来越广是很自然的,因为国家在变富强。他引经据典,通过阐述五四和文革本质的不同,提出中国的青年现在应该多读中国传统文学,也应该多读积极向上的外国文学,应该具备世界的眼光。罗多弼教授也表示赞同,他将上一个问题中提到的中国传统文化趋势带来危害作了进一步诠释,他说:“如果过分强调自己的文化,很容易造成危险的法西斯主义——自己的民族高于一切。我们向外推广文化是一件很好事,但过分讲文化传播也没有必要,我们要对不同的文化有兴趣,要用世界的眼光看待文化。”

下一位同学提问:“我的兴趣很广,很多是不得不去了解,但了解太多会产生一定的冲突,这样的冲突该怎样解决?”张教授认为广博很好,但这与深入矛盾,所以可以专门利用某一时间去针对某一方面进行学习。同学又继续追问该如何选择作品阅读,张教授则建议读难度不是太大的作品,过于简单和过于深奥的书籍会让人疲乏,起不到真正的作用。

一位来自树德实验的初一同学提出了人文发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张教授深入浅出,他说:“任何一种研究达到一定境界都是互通的,例如钱钟书。至于要怎样很好地融合,那就是要深入思考问题。”罗教授也带来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哲学、心理学、物理学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21世纪来哲学有点落后于自然科学。所以,他盼望越来越多的人文学家可以将人文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

最后一位同学想知道中西方学生的差别和该如何取舍信息。张教授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学生对西方的了解比西方学生对东方的了解多得多;而且中国学生也占有绝对优势,当然要去掉“中国文化是最好的”这样的独特观念。罗教授则提出中国学生很优秀,但中国教育需要改革。张教授很赞同,他也补充道:“东方学生更缺少创造性,更少提出批判性的看法,但这不能一概而论”程校长也认为我们要承认世界是多元的,学校应该尽可能将文化多元化,同学要多和各种人打交道。针对第二个问题,张教授说:“信息不等于知识,信息是机械记忆,不论电脑怎样发展都不能代替人脑。对于知识的认识很重要。”

想提问的同学还有很多,但由 教授一行人的行程安排,讲座不得不在这种热烈积极的氛围中结束。可是在这短短的一个多小时里,相信每一个人都目睹了大师的风采,学会了更好的思考,也使心灵得到净化。这正是树德卓越教育的精髓——突出核心素质的培育,突出德与才的高度融合,突出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 (树德时报记者杨承鑫)

陈东永校长向张隆溪校友介绍学校情况

陈东永校长将45年前张隆溪与同学的一张合影作为母校特别的礼物赠送,代菁菁同学送上了自己精心创作的肖像漫画



张隆溪校友的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