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学生的家庭教育
■调查报告
编者按:“望子成龙”是人之常情,但孩子如何“成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的正确与否。人在成长历程各阶段的心理特征不同,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度过小学-初中-高中这一过程,以便使他们在走进大学、离开家庭之后能自主学习,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在中国,最普通的老百姓都知道北京大学是著名高等学府,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跻身其中,“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付出多大的代价都会愿意。
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先富起来的农民家长说,谁要是能把他的孩子送进北大,要什么给什么,送奔驰、宝马是小意思。
这些家长也许不知道,光靠金钱是买不到北大学位的,但如果自己搞好了家庭教育,就能够促进孩子全面发展,说不定真的能让孩子考入北大呢。
无论是生活经验,还是科学研究,都可以证实家庭教育对于个体、特别是年轻个体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家庭教育热情”逐年升温,其重要性也日益为社会各界所认可,最近几年有关于此的著述更是层出不穷。我国著名心理学
学前:在欢乐中启蒙
20世纪80年代,随着西方新技术革命浪潮的东渐和我国城镇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家庭教育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但是怎样对年幼的孩子进行教育,相当多的家长不知所措。为此,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大量的家教读物出现在图书市场上,甚至有人还编写了颇能赚钱的“神童方案”。北京师范大学
在同北京大学学生的交谈中,笔者非常关注这些属于超常之列的孩子曾经接受了怎样的早期教育,并欣喜地发现这些家长在实践中给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答案。
2000年广东理科状元张扬3-4岁时就会背很多唐诗,到了4-5岁时就已经能看懂满是汉字的故事书,5-6岁开始写日记;97级本科生李秦幼时常听爷爷讲自己的故事,回答爷爷的问题;林萱从小跟爷爷上茶馆听人聊天。
不同的家庭可以对孩子进行内容和方式完全不同的培养,读书识字、背诵诗歌也好,听讲故事也好,练习算术、表演才艺也好,关键是要孩子“玩得开心”,千万不能把孩子当成马戏团的动物般硬性逼他学这学那。
小学:鼓励孩子力争一流
孩子上小学了,这是他离开父母的怀抱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在家里,不论是3口人的小家庭,还是10口人的大家庭,孩子都是父母疼爱和照顾的对象。
走进学校、走进社会孩子的地位变了,他是小学生、小公民,他要承担正规学习的责任,要完
问题是小学的孩子应该学什么?怎么学?家长应该怎样关心孩子的学习?要不要买课外书、要不要辅导孩子?对此不仅家长们心里没数,就是专门进行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研究的专家也不容易做出圆满的回答。
近20年来,在我国小学生家庭教育中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家长的言行自始至终围绕着孩子的学习成绩展开。最近几年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呼声中,我们听到了对于家长重视孩子学习成绩的行为的批评,有人主张借鉴欧美国家小学教育的模式,大大降低孩子们的学习负担,把家庭变成孩子自由的乐园。
上海1999年高考文科状元刘翎,一、二年级时父母还是每天都要认真检查一遍她的作业,为了扩大她的知识面,父母先后给她买了故事、童话、古诗、名人名言、传记、历史、科学、外语八个大类的数百本图书,订阅了《少年报》、《童话报》、《小学生阅读》等期刊。
郑中华在学前没有看过书报、画册之类的东西,他5岁上小学时喜欢新奇的学校生活,学习主动,一年级的成绩是班上最好的;到了二年级时玩的天性凸现,母亲及时教育他这样做是不对的,爸爸则辅导他作业,成绩很快又上去了。
章浙金的父母从他小学开始一直到高中,都把他的期末成绩单保存得很好,有时还帮他做分析,这种苦心让章浙金觉得不努力学习对不起父母。
北大学生家长普遍重视学习成绩,他们鼓励孩子从小就树立竞争意识,指导孩子努力获得最优成绩。上了小学的孩子同学前的孩子是不一样的,家长应当指导他们争取优异的学习成绩,如果搞不好学习将来吃亏的只能是孩子。当然,孩子的身心健康是第一位的,坚决反对不顾孩子的健康逼他们死读书的做法。
初中:多事之秋
孩子上了初中,也就是进入了少年期。在西方,不少从事青少年研究的专家和社会工作者把这个阶段称作“多事之秋”,因为少年期的孩子生理迅速变化会引起心理巨大变化,容易出现不适应社会、甚至是反社会的种种行为。
著名人格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把人格发展的生命周期分成八个阶段,他认为12-18岁的青少年阶段既是人的一生中人格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人格发展最困难的时期,孩子的思想、感情经常处于矛盾和混乱之中。
从我国近10多年的情况也可以看出,青少年阶段的前半段,即少年期的人格发展问题尤为严重,而这同他本人所处的家庭环境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笔者1997-2000年在主持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沿海开放地区儿童少年品德状况与家庭德育状况的调查研究》时发现,家长的教育观念、目标、内容和方法直接影响着孩子品德发展的方向和水平,所以这时的孩子非常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
北大学生在初中阶段同其他的同龄人一样经历了生理、心理巨变的冲突时期,受访的多数北大学生坦陈那时自己思想的冲突和学习的烦恼,是家长帮助他们走出了心灵的黑洞。
杨臻初上中学时给人的感觉像一架学习机器,父母意识到后就放松了对她的管教,允许她放学后跟同学玩一玩、上街买东西,和孩子一起看电视剧时倾听她的心声,交谈对家庭生活和世道变化的看法,逐渐恢复了孩子的“社会性”。
艾买提生于新疆,他在小学的学习一直是全年级最好的,上初中后家庭搬迁,遇到了品行不端的朋友,学会了抽烟,还私拿家里钱,有时还在课堂上捣乱,爸爸为此打过他。为了使他能收回玩野了的心,有一段时间父母在他放学回家后就全程陪着他,跟他一起熬夜,爸爸陪一段后去休息,妈妈接着再陪,哪里不会了就及时开导。家里还特意给他买一些喜欢的东西以示鼓励,比如漂亮文具、新潮运动衣,艾买提终于痛改前非。
林萱小学毕业后考上了省重点中学,最初她对新的环境、新的老师、新的同学都很有兴趣。进入初二功课一下子多了好几门,难度也超出了想象,新来的班主任很尖刻,常常给学生难堪。有一次课堂提问,林萱不会,被老师骂“蠢驴”。林萱学会了恨一个人,以一个中学生的最大能量去反抗,先放弃了他的任教科目,后来其他集体活动、其他学科也放弃了,时间长了整个心态也都变了,不信任别人,不愿意同别人交往。这段时间父母不了解她的真实情况,孩子回家照样还是问学习成绩,林萱只好含糊其辞顾左右而言他。幸好林萱有一个读师范的姐姐,她每遇到烦心事就写信向姐姐倾诉,两人见面在一起的时候常常夜里躺着不睡讲上一整个晚上,姐姐把纷繁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以她自己特有的调侃方式轻松幽默地告诉她,引领林萱走出了烦恼的深谷。
从上面的个例可以看出,北大学生家长是了解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他们在孩子人格变化的关键期注意了解孩子,不断调整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抓住关键问题不放手,帮助孩子正确对待学习、正确对待他人,终于使一度失落的孩子走出了危机。
高中:鼓励孩子自由翱翔
相对而言,高中阶段的孩子身心发展水平较高,独立的愿望更为强烈,他们的思想同家长的距离更大;他们更加关注社会发展,他们知道了一些处理人情世故的技巧,经常想象自己的未来是个什么样子。
当然,高中阶段的学习任务也变得更为繁重,参加高考是决定他们命运的一战,无论是他们自己,还是他们的家长或是学校的教师都会高度重视。面对日益成熟的孩子和严峻的高考,还要不要对他们进行家庭教育?如果要的话,怎样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进一步来看,如果两代人的思想不一致怎么办?这都是高中生家长经常会碰见的问题。
对待高中生不能像对待初中生那样,高中生的家庭教育内容和方式都应体现高中阶段孩子的特点。
刘翎高中时父母对她的功课很少过问,虽然高二有一次数学测验成绩只有50多分,但是家长并没有给她施压,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她的成绩又上去了。这个阶段,父母对她指导比较多的是人生理想问题,有时间家人就会谈论一些市民公德、物价起伏、引进外资、中学生出国留学等问题,使她对于社会的认识不断提高。高三阶段她写了不少好文章发表在报纸上,其中有一篇关于中学生出国热的调查文章,还被《解放日报》的《报刊文摘》选载。
李秦高中阶段在县城的一家省重点中学读书,由于家里距县城有30多里地,他只能每星期回家一次。高二的时候,他跟几个同学一起办了一个文学社,父母知道孩子有课外活动非常支持。
博士生赵孟来自湖南邵阳的一个教师-护士之家,他上初中时邵阳的社会治安形势严峻,父母对他的校外活动严加限制,母亲甚至对他交的朋友逐一“审查”,这使他十分反感,以放弃学习来对抗家长的管束,两代人关系一度紧张。孩子上高中后学习成绩很差,性格要强的大人感到脸上无光,他们找到孩子心中最佩服的人请求帮忙,得到的答复却是“你们家长也要改善教育方法”。经过痛苦的思索后他的父母选择了“相信孩子,放飞孩子,帮助孩子,尊重孩子”,果然孩子得到尊重后变了一个人似的。高三时赵孟的学习成绩还处于中流,为了不使孩子压力过大,妈妈告诉他“实在不行就去考电大”。高中毕业后他又复习了一年,结果考上了一所师范院校。大学二年级他的成绩开始突飞猛进,毕业时以优异成绩升入北京大学读研究生。
与一般家长高中阶段对孩子抓得很紧的情况不一样,大多数北大学生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采取了不多过问的态度,而把家庭教育较多地转向孩子兴趣的培养和道德的引导。这种态度来自于他们对于孩子的了解和信任,“我的孩子是优秀的”,孩子自然受益匪浅。
家长:营造学习的家庭
家庭教育的质量,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家长的素质。但家长并非有了孩子就能教育好孩子,家长需要学习教育子女的知识和本领。
1861年英国著名社会学家斯宾塞就曾说过:“无论是从父母本身的幸福来看,或是从对子女和后代的性格和生活的影响看,我们都必须承认懂得对儿童少年进行体育、智育、德育的正确方法是非常重要的知识。这应该是每个男女所受教育中的最后课题。”
从我国目前家庭教育现实情况来看,“家教误区”还相当普遍,广大家长教育子女的整体水平还不够高,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势在必行。
家长素质又不完全等同于家长的思想品德、文化程度、工作能力、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经济收入,2000年笔者在《新世纪家庭教育指南》中较为详尽地论述了家长素质的要素:良好的思想品德、家庭教育的知识、家庭教育的能力、健康的身体与心理素质、基本的生活本领。
笔者调查后也发现,多数北大学生来自于普通百姓家庭,而且母亲多数是小学或以下水平,父亲上完中学的也不多,但他们都有一种刻苦学习的顽强精神。
例如章浙金的父亲在“文革”时因为家庭成分不好辍学,但农闲时他就在家里看书学习,懂得很多历史地理、医药卫生的知识。他还乐于助人,得到了别人的信任,在后来的村选中当上了村干部。他常以自己的身世和地位变换教育孩子读书成才,鼓励孩子要认真学习。
张扬的父母原来都是“文革”后期毕业的高中生,他们当了工人之后没有安于现状,经常看书学习。父亲后来成为自学成材的电气工程师,母亲从普通工人成为图书管理员。后来他们还都双双获得了大专文凭。
林萱的父亲童年没有读完小学就开始出海打鱼,她的妈妈没有上过学。爸爸四十出头开始学英语,后来当上了新加坡船员。
北大学生的家长多数都是普通劳动者,他们能够较早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并且身体力行地学习和奋斗,值得我们颂扬和效法。可以说,这是他们的家庭教育成功的最为根本的原因。人类已经进入到了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21世纪,学习成为一个国家兴旺、一个民族进步的基本动力,也成为一个家庭幸福、一个孩子成长的必由之路,这其中家长的带头作用是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