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隐于市
对于上海的印象,是从《南京条约》开始的,一个渔村发展成大都会,必然对当地的人文环境有着翻天覆地的改变,然后又从“华灯起,车声响,歌舞升平”到现在的高楼林立,摩天大楼幢幢。这次与学校一行人去上海,观了气势雄壮但外墙几近斑驳的东方明珠塔;游了古色古香小桥流水却又已充满铜臭的周庄;去了党的一大会址旁的上海新天地,一个有着旧上海气氛但没有幽幽之感的地方,放眼是各种咖啡店,人流如织。对于都市还是没有好感、些许失望,不过在这个超级大都市里,确实有一片宁静被我发现,它就藏在栋栋大学校舍之间。
在上海交大,在同济,在复旦,虽然各有各的建筑风格,各有各的教学理念,不过至少有一点是相同的,在各自的图书馆里,少不了埋头学习的背影。之所以说是背影,因为在走马观花穿梭在校园间时,只有他们的背影被我看到。
在交大的图书馆门口,有一块LED屏,上面写的是“实时入馆人数”,在我们一行人于早上九点到时,已经有400多人在图书馆内了。在暑假的大学校园里,九点可算是非常早的了,此时已有400多人,着实让我感到敬畏与敬佩,对于暑假的我来说,9点时一般都还在呼呼睡大觉。走入图书馆,第一感觉是安静,几乎接近于沉寂,倒是我们的脚步声打破了这片宁静。在简要地听完学生介绍交大后,我们步入了密集藏书处,所谓密集藏书,即是把各个学科,各种语言的老、旧书密集地放置在一起,书架与书架之间留下一点点空间,所以偌大的藏书处塞满了书,可以闻到旧书所散发的一丝丝淡淡的书卷的味道,在空气中氤氲开来,仿佛在讲述几百年来人类的知识发展历程,虽然说书籍并不能完全代表知识,但排排列列的书又确实给我带来了强烈的震撼;然后到综合阅览空间,其实也就是在走廊的一侧放置着书架,另一侧放置着书桌。满满当当的坐着学生,桌上一摞书,有的带一台电脑,或许就会在那里坐上一整天。我想到了大学就靠自己这话确实没有错。在图书馆中,学生们处于一种无人管理却又高度有序的状态,在窗外美丽的校园风景环绕中,探索着象牙塔。同济、复旦的图书馆,情况大致相同,只不过同济的图书馆据说是同济的学生设计的,尺椽片瓦中流露着德国的风格,方正严谨。
在访问的每一所 大学里,我们一行人都去参观了那里的实验室。于交大,参观了一个由博士生带头设计的科研项目——“章鱼”,一个有八条腿的机器人,设计用来侦测受核辐射区域。当那位博士在介绍自己的作品时,脸上流露出的是骄傲之情,一种成功带给他的喜悦。我想对于一个人来说,研究能作用于现实应该是学者们最开心的事。
在同济,我们参观了它的振动台系统和风洞。振动台系统是用于土木工程的测试,其由四个振动台组成。振动台系统和其他的操作设备都被放置在一个巨大的水泥房内,带给人些许工业时代的那种荒凉感受。风洞则更是一个宏大甚至可以说是宏伟的系统,风洞里禁止照相,因为当时正在给某品牌的轿车做测试。听工作人员说当风洞的风力开到最大时,他们甚至要暂时离开风洞旁的操作室,因为风力开到最大时会带巨大震动。我不由得感慨人类用科技模拟大自然时可以带来多大的威力。
复旦不同于交大、同济这样的理工科院校,复旦中的文艺气息更浓厚。然而在复旦的一位年老的物理教授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他也许只给我们演示了一些简单的实验,但是这位教授在给我们演示的种种小实验、小“魔法”中,都蕴含了很多物理原理。当他看到我们的脸上出现因为无法解释现象而出现的疑惑的神情时,他的脸上则是有一种孩童般的自豪或如获至宝的表情,然后给我们解释起了种种的物理现象。我觉得我在这位教授身上不仅仅看到了学识的渊博还看到了对知识的热爱,对于教学的热爱。当看到他在告诉我们这是某某原理时,眼神中有着一种殷切的希望,一种自己对物理世界的深深挚爱。虽然岁月早已在他的脸上留下了沧桑,我倒是觉得他更有了一种纯真,一种对科学的单纯的追逐。想必这些教授在年轻时也经历过不少风波,也许在慢慢的大学教学中消磨了一些激情,便慢慢重拾起了求学时对知识的单纯,同时传递给了他的学生,更使他在教学的岗位上坚持着。这样的教授加深了我对大学的向往。
大智隐于市,在繁弦急管的大都市中隐藏的宁静,也乃是对知识最简单的追求罢。
高二.7班 屈云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