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讨论分别由上海交通大学附中徐向东、杭州第十四中学邱锋、郑州外国语学校毛杰、北京民族大学附中田琳、苏州第十中学柳袁照、沈阳五中周绮、东北师大附中李桢、上海市华东模范中学
山西大学附中校长杨素珍主持了本届论坛的闭幕仪式。四个分论坛的代表向大会汇报了各小组的研讨情况。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
与会代表充分肯定了本届论坛的组织工作,论坛在愉快融洽的气氛中结束。
专题论坛
创新人才培养与德育教育
主持人:徐向东(上海交通大学附中校长)邱锋(杭州第十四中学校长兼书记)
讨论摘要:
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归根到底取决于创新型人才的质量和数量,高中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具有无可代替的作用,我们应不断推进创新教育改革。
现有考试评价制度对于创新教育的实施还存在着一定的障碍,中学教师知识结构尚需更新,自身素质能力还需提高。有必要建立一个各级学校相互衔接,学校、社会和家庭有效沟通的立体框架,注重创新人才人格塑造,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发言人:徐向东上海交大附中校长)
热点研讨:
Zhang Jie美USA:学生的发展应该个性化,中学教育应体现“有教无类”的思想。
Koski, Kirsti Kyllikki芬兰FIN:芬兰的教育建立了PISA教育评价系统,他们对于学生的要求是“平等、重视、信任”。
Branwen Challens南非ZAF:教书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
赵狄宏(杭州萧山二中校长):在德育创新中,既要让学生有目标又要给教师自由宽松的教学环境。
徐向东(上海交大附中校长):创新应该不仅仅是对个体的创新更应该是全面的创新。
创新人才培养与课堂教育
主持人:毛杰(河南省郑州外国语学校校长)田琳(北京民族大学附中校长)
讨论摘要:
广泛使用数字化教学,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我们学校把个人手提电脑式的学习方式推广,让学生更多的时候不是打开书而是打开手提电脑,能保证在学习工具的帮助下让学生学习更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校长和学生一起利用网络参与到数字化学习中,也能给贫穷的学生带来平等。
(发言人:Lila Mularczyk澳AUSLars G. Bjork美USA)
热点研讨
徐金才(江苏省邗江中学校长): “创新人才的培养”依靠创新性教育,它包含三个方面,即“思想理论的创新”、“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以及“教师行为的创新”,其核心是“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
Risku Matti Mikael Sameli芬兰FIN:一个优秀的校长应该是一个有远见的校长,有目的性的校长,一个能发现问题、找到办法、评估成果、培育老师的校长。“组织化教学”是一种引导下的、嵌入式的学习方式,能有效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Lila Mularczyk澳AUS: 广泛使用数字化教学,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澳大利亚政府致力于让更多的学生能加入到网络教育中来。
高玉峰(河北省邯郸一中校长):要使学生能够成为创新型人才,我们需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把握好教师的角色,这是课堂改革的难点。高效的课堂不仅仅是老师教的高效,更应该是学生学的高效!
王丽萍(上海市晋元中学校长): 让课程建设适应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去选择适应自己的课程。在课堂改革的路上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我们会不懈地努力、追求!
创新人才培养与师资队伍建设
主持人:柳袁照(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长)周绮(辽宁省沈阳五中校长)
讨论摘要:
我们的讨论涉及到创新与美育、学校文化优才教育、学校价值追求、人权教育的关系等多个方面。世界多元文化对创新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创新人才的培养关涉到人的兴趣、个性和成长规律,创新教育中的质疑能力是创新的核心品质。这次论坛是一次多元的碰撞,有理论和实践的意义。
(发言人柳袁照苏州第十中学校长)
热点研讨:
胡玉倩(辽宁东北育才学校校长):创新教育中应处理好师资建设的三个关系:1、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与培养教师相结合,以人为本,以自培为主,他培为辅。2、创新人才的培养与改变教师价值追求的关系。教师应该摒除功利思想,领会学校的价值追求和理解学校校园文化。3创新人才培养与培养教师的学习品质和思维品质的关系。培养教师从经验型思维走向理性思维,养成学习新知识和不断反思的习惯。
JL Beckmann南非ZAF:将人权引入教育将会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每个人的尊严都应该被尊重和保护。一个学生如果没得到充分的尊重,他就不会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也不会有自信尝试新的事物。
吴子健(上海建青实验学校):创新型人才善于从普通的现象中观察到平常人不能发现的问题。现在我们的教育重视的是前人发现和总结的经验,而不是对新鲜事物的发现和研究。基础教育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对新事物的兴趣。教师要学会研究学生特点并加以保护。让每一个孩子得到关心和发展,是政府要求的,也是基础教育者必须明白的真理。
杨素珍(山西大学附中校长):处理好二者关系要依靠教师理念和教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重要的第一步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在实践中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提问来完成课堂教学。提倡老师每节课空点时间让学生提问。一个学生能提出好问题应该比回答一个问题得到更高的褒奖。从实践看只要我们给学生机会,学生就会有好的表现。
Trond Hofstad挪威Norge:作为校长应该制定利于教师发展的措施,引导老师在德育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在我校,我会要求老师团队合作,同时也组织老师到社会上见习,让他们明白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和需要学习的东西。我每年和每一位老师进行谈话问他们的工作重点是什么。还将每月举行一次会议交流发展教学方法包括教学方面的具体经验。
Risku Matti Mikael Sameli芬兰FIN:我们有一个项目,各科老师都在一起讨论,具体某节课是如何上的,为什么这样上,学生和教师分别从教育教学过程中学到什么东西。我们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我们的老师也常常把学生带到实验室上课,他们都很有创新的思维,和老师的培养是分不开的。
创新人才培养与学校管理
主持人:李桢(吉林东北师大附中校长)
讨论摘要:
“教育是爱与交流。”我们在探讨这个议题时特别关注到“尊重、合作、参与、交流、对话”。国外的几位校长们以“尊重人”为学校管理宗旨,关注个体,给受教育者创设宽松的生长环境并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和人文化服务。而国内的校长们则由于“考试文化”的存在,对创新人才的培养采取不同层次不同对待的做法。其基本做法是:回归教育原点,尊重并激励受教育者,给他们提供合作探究的平台,培养其基本的素质。同时,开设非常态的研究性课程,让学生尝试找到成果化的平台。本次讨论引导我们在“创新人才培养与学校管理”的关系上试图找到跨越地域国界让中西方文化融合的方式或机制。
(发言人李桢吉林东北师大附中校长)
热点研讨:
Nicholas Dwyer澳大利亚AUS:学校推行创新教育要考虑两个重要的因素,即人和方法。每一个教师都是在一个团队中学习成长的,可以通过改变团队的学习风气来改变教学观念和方法,而教育管理的结构、方法也要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而调整。
Tinus du Preez南非ZAF:学校管理有一个“5P”原则,即人、环境、政策、过程和项目。学校教育管理要尊重教师、学生和家长的个体需要,邀请所有利益方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充分向社区开放,以创设出能够帮助学生达成最佳学习效果的学习环境。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对课程的指导下,我们尽量保证每一个学生参与到学习项目中去,全身心地、全面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
Lea Sandholm芬兰FIN:“教育质量并不是偶然的”,它取决于我们对于“人”“知识”的理解。尊重学生,就要照顾到学生的个体需求与其充分互动,把关心和爱传递到学生当中。
Valerie Dunsford英国UK:“合作”是学校教育管理的一个核心,师与师、生与生、师与生之间多维度、多层次的合作推动教育发展,而远程数字化课程又能够弥补在校学习的不足,延展学习的时空。
何晓文(华师大二附中校长):学校在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是大有作为的,以学校管理达成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校长们要能够“带着镣铐跳舞”,树立全员的创新教育观,建立激励机制,让部分师生先做起来,学校管理层面尽量提供相应的保障,鼓励教师们的创新尝试和学生的“特立独行”。
武晓兵(宜宾一中校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其参与学校管理,在创新素养、创新意识的培养方面可以大有作为。
Birgitta Berg挪威Norge:所有学校都必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给其同等的机会发挥其能力、培养其创业的能力,并尽力促成其在国际化背景下的交流合作。
胡瑞锋(上海高桥中学校长):创新人才是培养出来的吗?不同学校要对自己学校的定位作出准确的判断。
马仲玲(贵阳乌当中学副校长):每一个学校都应该推行创新教育,甚至是把它作为一种信仰来做,可以以课程设置的创新来带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总结报告摘要
创新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
创新人才如果需要天分的话,天分的发挥则依赖于他的人格。创新人才应兼具激情、使命感、兴趣、不畏艰险的精神以及创造美的冲动等人格特征。创新教育就是在让每个孩子成功的基础上,使学生各得其所地得到发展。我们不要把创新人才的培养看成是高等学校的专利,中学也能培养学生享受创新的生活态度。华师大附中“德育引领创新”的课题对于我们极具启发性。这就是学校能够做、也必须做的工作。
创新人才培养与课堂教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尽管我们没有就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展开细致的研讨,但都提到了要注意加强与高等学校的合作,开发与高等学校相衔接的高级课程;加强与社区的联系,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发展;积极开展与企业的合作,使学校得到更实际的支持,让学生更了解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使企业未来能够得到更高素质的人才;注重研究性课程的开发,更注重在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教学。
实施创新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日益凸显,“上天入地抓队伍”就是中国学界的共同认识,这是由绝对贫困走向相对贫困时期中国队伍建设的举措,加强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将是必由之路,很高兴看到四川简阳中学在这方面表现出来的认识与实践。
学校管理的关键在于文化的引领和机制的改革,以使每个人的创造力得到最充分的展现。
(发言人 陈玉琨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