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11     成都商报电子版

 

昨天下午3点,在第十一届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评选颁奖典礼上,由中国传媒大学在校研究生沈皛(音:Xiao)导演的记录川剧人生的纪录片《角色》获得了第十一届四川电视节金熊猫最佳人文类纪录片大奖。

  获奖后,成都商报记者专访了沈皛,他激动地说:我从小就热爱川剧,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川剧走进更多人的生活,我们年轻人有传承民族文化的历史责任。成都商报记者从采访中还获悉,沈皛去年出版了《川剧录音制作及赏析》还填补了川剧录音研究的空白,获得了戏剧界的极大关注,受到了巴蜀鬼才魏明伦和川剧界的一致好评。

  成都商报记者 袁波

  摄影记者 段韵 为您报道

  《角色》获大奖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懵懂老生、渡口文生、摘梅武生……大千花脸,在中国风格的交响乐与传统川剧锣鼓套打交织起伏中,一个个犹如中国水墨山水画的片花层层递进,主角陈智林在《角色》中不停入相出将……片头那一腔由远至近的帮腔仿佛一根线索,在缥缥缈缈之中拉开了整部川剧大戏的帷幕。在昨天下午举行的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颁奖典礼上,《角色》的片花惊艳全场,并获得了金熊猫国际大学生最佳人文类纪录片大奖。

  《角色》导演是中国传媒大学研一学生沈皛,成都商报记者在后台采访了这位年轻导演。眼前的沈皛,身穿一套休闲冬装,短平头,戴着一副浅色眼镜,文雅而有书卷气。记者问他当时为什么拍摄这个片子?沈皛说:因为被川剧人的执著所感动,这个片子能拍成功和我丰富的个人经历有关,本片在四川省川剧院组织观摩时,很多人都看哭了。”“这次能获奖,非常感谢组委会,也谢谢母校的支持,我下周还要赶回去上课。

  据沈皛介绍,影片以中国戏曲二度梅花奖获得者、当代川剧领军人物、四川省川剧院院长陈智林在戏曲舞台和现实生活中各种角色交错的真实经历为线索,用当事人的回忆,和自己心路札记一般的旁白,借用年轻人的视野,向观众娓娓道来一段段鲜为人知的川剧往事,向人们展示出这群二十一世纪的民族文化守望者的艰辛与坚韧。

  沈皛介绍说,这部纪录片由他自筹资金,独立制片,片长4335秒。拍片子的时候,前期跟着川剧院去过河北、海南、河南和四川的渠县、攀枝花等地,和他们同吃同住。有时为了采访一个人,当天晚上直接买10点到的机票飞去福建,凌晨2点布置好采访环境,5点起床查看采光,8点采访,然后12点飞回北京。后期制作的时候,连续两个月,每天从早上9点到次日凌晨两点,经常工作到兴头就忘了吃饭。

  “作为一个四川人,我有责任为振兴川剧贡献一份力量!沈皛说。

  出书 填补川剧录音研究空白

  成都商报记者采访中还获知,去年11月,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川剧录音制作及赏析》一书,在全国各大书店上架热销。此书一亮相,立即在戏剧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受到巴蜀鬼才魏明伦、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陈智林、沈铁梅的热捧。魏明伦赞扬这本书填补了川剧音乐艺术的空白。陈智林称赞作者为四川艺术做了一件善事。

  据沈皛透露,他开始研究川剧后,发现由于种种原因川剧录音方面还停滞在上世纪90年代的水平,于是撰写了《川剧录音制作及赏析》一书。沈皛说:我用了大约两年时间完成此书,它就是一个实用指南。

  对于川剧录音研究,沈皛说:川剧作为一门音乐性极强的舞台表演艺术,录音不仅是一种简单的记录,更是录音师通过自己对川剧的理解进行一次二度创作,使观众能从电视电影等音像制品中享受到最好的川剧,川剧也才能更好地顺应时代传播出去。在如今浮躁的时代,川剧面临着文化继承的危机,希望我对川剧所做的小事能唤起更多人来关心川剧,喜欢川剧。

  支教 编排音乐情景剧获好评

  在昨天的颁奖现场,成都商报记者还采访了和沈皛一起来参加电视节的中国传媒大学的同学们,他们告诉记者:沈皛是学校的尖子生,沈皛目前所学的专业是电视策划,但他为了丰富自己的学识,利用业余时间,潜心研究戏剧。

  同学们透露,2008年,沈皛代表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组团到四川雅安市雨城区进行西部志愿者支教活动,沈皛还荣获过首都高校优秀基层团干部称号。2010年,沈皛作为团中央研究生支教团一员并担任支教团党支部书记,被派往四川宣汉县一所中学,在基层中学当支教老师,教语文课。在下派支教之余,根据当地真实故事,自编自导,编排音乐情景剧《月光妈妈》,该剧在当地多次演出,引起轰动,并在全省百所职业中学节目中脱颖而出,广受好评。

 

 

沈皛,我校20069班学生,班主任杨小全老师。沈皛打电话向杨老师汇报了自己的获奖情况,并请其将自己的新书转赠给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