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德中学光华校区刘予涵阅读分享会在省图书馆举行
茶几上摆放着美丽的插花,会场里回荡着悠扬的古琴声,一场关于“亲子美学养成”的分享会就这样优美动人地开始了。
分享从《旅行是最美的成长》一书开始,这是一本关于树德中学(光华校区)高2014级14班在读学生刘予涵5岁到15岁的旅行与成长经历的绘本。10年间旅行中的所见所闻和成长故事,都记录在这本书中。刘予涵还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儿童环保大赛一等奖得主,并曾受邀请担任过该奖项的评委。2016年8月7日,他带着这本书与自己的故事,来到四川省图书馆“川图读者沙龙”,也将自己的书赠予四川省图书馆,让更多的读者分享他的经历。
向四川省图书馆赠书
在家长眼中,他是“别人家的孩子”,画画的好,得过全国大奖,数学也好,也得过全国大奖,走过那么多地方,还出了自己的书……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能把兴趣发挥的淋漓尽致呢?刘予涵的父亲刘华亢先生为我们分享了他的“育儿心得”。
刘华亢分享
其实在刘予涵幼年时期曾一度培养他学习围棋,由于没有这方面的兴趣还有加之每天的强迫练习使得刘予涵非常排斥围棋,最终围棋以“业余三段”的段位告终。
相反,正因为爷爷和父亲喜欢画画,无事时常常在家画一些作品,刘予涵便潜移默化地喜欢上了画画,当然家人很晚才发现这一点,发现后开始慢慢顺着他的兴趣培养,才成就了现在的刘予涵,他将绘画当作最快乐地事情去做,未来的梦想希望做一个设计师。
刘予涵分享
现在刘予涵正在为一年后的高考准备着,每天从早上七点画到晚上十点半,高强度的训练虽然身体很疲惫,但是他告诉我们,他从来不觉得厌烦,因为这是他想做的事情,是他以后想从事的职业,他享受现在努力的过程。
在10年成长的旅途中,他在路上看到了很多美景,遇到了很多人,每个人都能够教会他一些事情,旅行让他与这个世界产生了亲密的接触。他在这个立体的,6D的世界中(视、听、味、触、嗅、直觉),世界向他发送第一手信息,他回馈给生活最纯粹的记录——绘画。
沈倩老师分享
沈倩老师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主治医师,她就孩子的培养从心理学角度给出了一些建议:首先要找到孩子的兴趣,不要随意使用奖罚机制试图控制孩子,会牺牲孩子的快乐感,牺牲良好的亲自关系;其次,学会表扬孩子,要用孩子具体做的事情去表扬他们,同时要表达出家长自身觉得孩子真的做的很好的感觉,然后要引导孩子体验当下的感受,让孩子能够宣泄自己的负能量;最后,要能够感受孩子的感受,痛苦孩子的痛苦,快乐孩子的快乐,培养孩子学会感受幸福的能力。
梁昭老师分享
梁昭老师是四川大学文新学院副教授、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她以一个读者的角度分享了她作为一个母亲所看到的。孩子生活在一个自己虚构的精神世界里,那是一个成年人走过却再也回去的世界,那是孩子认识世界的独特的视角,让孩子学习艺术、学习艺术技能是让孩子得到自我满足的一个过程。孩子的家人、朋友对自己的爱是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感的空间。有了这些的积累,才能推动孩子将自己想象的世界创作出来。
郑晓韵老师分享
郑晓韵老师是蜀派古琴第七代传人、知名演奏家、文艺学博士,她从一个音乐教师的角度告诉家长们,让孩子学艺术不能急于求成,艺术的道路是漫长的、艰辛的,比学习语文、数学等学科知识更加困难,那是一种哲学方面的学科,需要理解、感悟,还有刻苦的练习。
从小学艺术培养孩子两点:一个是耐心和专注力,还有一个是勇气。小孩子能够对一门艺术产生兴趣,并且能够用十几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去专注地练习就已经是非常棒的了,并且他能够克服练习中的枯燥和技法的困难,会给他以后克服生活中困难的勇气。家长给予孩子的不是帮他们解决问题,而是让他们一个人的时候也能够过的很好。学艺术就是从小磨炼孩子的耐心还有勇气的过程。
刘予涵与观众互动交流
读者邀请刘予涵签名留念
现场的观众听得很认真,对于怎样培养孩子兴趣也提出了很多的问题,现场的嘉宾们也给与了很多的意见与建议。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让身体与精神都在路上,感受生活的艰辛,体味世界的美好。从小培养孩子的美学也是非常困难的,找到兴趣这把钥匙,不要太多的功利心,不要迫切地想要利用孩子的技能去获得巨大的成就。这是刘予涵《旅行是最美的成长》阅读分享会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