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德中学高2010级研究性学习

课程培训计划、实施方案

 

一、如何认识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以个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而进行的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开放性、实践性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既是一门课程,也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体现了新的教育观和人才观。(见树德中学《学生手册》P7779页)

二、课程目标

这是一门综合性的实践课程,通过课程的实施,同时实现多个方面的教育目标,这些教育目标可以简单地概括为:

    1、增强学生对家乡、对社会、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3、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4、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5、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7、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与团结协作的能力。

三、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要求

在研究性学习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是学生的合作伙伴,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评价中都必须体现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善于对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拓与提升,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培养学生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和谐发展,关注学生的生活进展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特色的发展,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才能使研究性学习顺利进行。要求教师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要求教师是学习型的教师

    社会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任何观念、知识、技术和能力都会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而此长彼消,在当今迅速变化的社会,有哪一种观念、知识、技术和能力可以长久不衰?在学习化的社会中,一个人的一生就是学习的一生。教师要变传道授业者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拓展者,必须通过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转变传统的观念,具有超前的教学观念,用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学生,才能有效的实施研究性学习。由于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创新性对教师的知识结构也提出了挑战,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冲击,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善于学习,具有快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向学生学习,向书本学习,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在探索中实践,边干边学。在指导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2、教师应具有较强的教学管理技能和科研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形式,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学生对其学习的内涵、意义、乃至怎么选题,怎么实施等都;是陌生的,教师的宣传、鼓励、指导的艺术,以及能力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参与的热情和课题研究的质量。从研究性学习启动、选题、立题、实施、结题、成果展示等过程都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组织驾驭能力。教师要善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自然,从态度上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对自然、对社会的热爱。教师要在学生懈怠和遇到困难想放弃时给予信心和力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怕困难和挫折的意志品质;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追求成功的欲望,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具体情况进行指导、点拨和督促,从能力上引导培养学生观察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处理、选择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社会交往和活动能力。教师要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从方法上引导学生以科学求真务实的态度进行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从方法态度上,让学生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基本方法,科学的思维品质,科学的设计和操作方法。

    3、教师要具有发展性的评价观

    评价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研究性学习的助推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对学生人文关怀的学习,是一种重过程轻结果的学习形式,要求教师本着发展性、形成性的评价原则,充分发挥评价的学习功能、调控功能、激励功能,着眼于学生的参与性、创造性,学生的进步与发展进行重过程的评价和过程中的评价。根据研究性学习的培养目标,重点考核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实践参与,任务完成情况,考核学生意志力,团结协作精神,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和创新并及时给予肯定。评价的过程是学生自我教育,主体性发挥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创设学生互动、学生自评的情境,使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让字生学会反思,学会评价他人、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

    基于以上的认识,积极推进研究性学习课程,并将研究性学习的观念、方法渗透到学科教学中,着眼于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突破“研究性学习—— 一个现实的课题”而努力,进而为推进素质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高一年级“社会调查型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组织形式和实施流程。

1、课程的组织形式

  “调查研究课程”为树德中学在高一年级开设的学校课程,列为必修课程,每周利用一个半天的时间。课程纳入正式的教学计划,排入课程表,由教导处统一安排,

    课程以调查研究为主要活动内容,由三部分组成:辅导报告(讲座)、小组活动和班级活动。课程开始时,学校组织有关专家和本校教师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介绍调查研究的基本知识;课程围绕三个方面(自然与环境、社会与人、科学与生活),每学期确定2~3个专题,小组的活动在专题范围内,题目自行拟定;调查的范围在成都市,日常的活动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师不仅对课程实施全程的监控,同时接受学生邀请为学生提供指导,这是一门以学生为主、教师参与的课程。

    整个课程是从辅导报告开始的,在得到初步指导和培训后,学生在上述专题内,自主确定一个感兴趣的题目,根据调查研究设计的要求,自行设计一个调查研究的方案,并自己依据有关要求自我评审,自己认为合格后,按照要求的格式将方案给班主任老师。

    班主任进行初步评审,对有明显错误的不合理设计,提出建议,并返还学生重新设计。班主任对全部通过初审的题目进行分析,内容和活动明显相近的设计要合并,将通过初审和合并后的全部题目名称在班级张榜公布,学生自由选择题目,达到4~6人的即允许组成课题小组,如果一个题目选择人数超过6人,以选择的先后顺序来定。没有组成小组的同学和题目进行下一轮选择,直到全部同学都参与到符合要求的课题组。教师不得强行指定任何一个学生必须参加某一小组,在开题评审前学生可以自行调整小组人员。

组成课题组后,小组自行选举组长。在组长组织下进行调查研究方案的再设计,完成后先进行小组自我评审。学校组织有关教师,组成调查研究方案评审小组,各小组做开题报告。小组介绍设计,接受质疑,评审教师对学生的设计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通过了评审的调查研究方案,由组长组织本小组实施,小组可以自行聘请校内外的指导教师,班主任对本班各小组的活动实施全面监控(使用监控量表),全校的所有教师都有应学生的要求给予指导的义务。

    课题完成,小组组织总结,形成报告,班级先组织班内展示、评议,各小组互相借鉴、学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各自小组的报告。

    学校组织答辩委员会。,分别到各班级组织答辩;让年级组织自己班级课程成果的对外展示。

    在答辩后,综合评定小组和个人这门课程的成绩,总结实施的经验与不足,修改拟订下一轮的实际。

2、课程的实施流程:“高一年级调查研究课程”实施流程:①组织辅导报告、班级布置与动员;②个人选择题目、拟订计划、方案;③班主任初审、合并相近题目;④公布初选题目、同学自由组成课题组;⑤小组选举组长、共同设计调查方案;⑥开题报告、方案评审;⑦小组独立实施、教师监控、指导;⑧形成调查报告,个人、小组总结;⑨班级展示、同学评议;⑩答辩会、年级报告会;11教师评定成绩、总结;12成果展示、制作展板等各种成果形式;科研室审核认定,表彰优秀课题组。

课程的主要流程是:选题、成立研究小组设计研究方案-→课题开题-→深入社会调查-→整理、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结题答辩、成果展示-→总结评价

五、课题的管理形式

课程管理以课题研究领导小组为核心,班主任为骨干进行实施,如图所示。管理在研究探索中进行,根据课题进展情况和针对学生的问题,领导小组成员定期和不定期召开会议,从怎样指导学生、怎样加强管理、怎样保证外出安全、怎样进行评价等进行研究,研究的结果再通过班主任、指导教师去实施。班级课题管理班主任是核心,课题进行以班主任为龙头,班主任负责班级所有课题的协调工作,负责联系指导教师共同参与管理,从粗线条上控制学生开展课题研究从审题、开题、外出调查到结题,各个环节班主任的组织协调管理作用非常重要。因此,班主任的积极性、组织管理能力对课程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六、高一年级社会调查型研究性课程管理制度,见《树德中学学生手册》P5153页。(请班主任、指导老师组织学生认真学习)

七、学习资料(《在研究中学习》、各报刊杂志)

八、参加人员:高一年级全体师生

九、研究性学习课程领导小组

    长:左华荣、陈东永

长:李红鸣、吕梅、陈铁军

培训指导:李红鸣、徐洪林

    员:2009级各班班主任

学习培训资料发放、考核检查负责:姚斌

摄影、摄像负责:信息中心:朱晓宇等

七、研究性学习课程年级组的管理职责

年级组是将学校教学与管理工作目标落到实处的中间环节,在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中,它上承学校课程领导小组和顾问组,下接年级组内各班主任和课程指导教师,在整个研究性学习中起着组织、协调、管辖和监控作用。

1、根据学校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统一安排,认真执行学校制定的工作计划,以保证研究性学习课程目标的实现。

2、成立以班主任为骨干的年级核心小组,具体讨论与落实本年级学生的课题研究计划。

3、按年级分阶段统筹运作学生的课程研究工作进程,并团结全年级教师群策群力,按制定的工作重点和工作思路的具体要求,有条不紊地展开工作,并及时向学校领导小组反映课程实施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思路、新举措。

4、组织各班各课题相互交流经验与信息,有效地调整全年级课程研究的进度;提供多种渠道,不断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5、及时发现与解决课程研究进程中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使学生研究课程正常深入地进行,了解、交流和督促教师在课程指导与管理方面的工作。

八、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班主任的职责和任务

1、配合学校、年级组做好学生动员工作。

2、在规定时间内按课程实施流程,完成学生的选题和建立课题组的工作。

3、协助学校、年级组做好开题报告前的组织工作。

4、根据年级组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统一安排,具体落实班内学生课题研究计划,及时提出和布置各个阶段工作的具体要求。

5、协助年级组举行各种辅导报告,组织班内各课题组之间的交流,开阔学生视野,调整全班课程研究进度,不断调动学生投入的积极性。

6、及时发现和解决课题研究过程中的问题,和指导老师一起制定相应的规则和方法,以规范学生的研究活动。

7、随时了解各课题组课程实施的进度和实际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布置具体要求。

8、适时组织各课题组之间的交流。

9、按时填写“学生课题组活动情况记录表”,及时反馈学生离校外出活动情况,以保证学生活动的有效性。

10、指导各课题组长做好日常管理工作。

11、考评学生开题、课题实施和结题三部分成绩,记录并存档。

12、向学校、年级组推荐优秀课题研究成果,提交各课题组的原始资料。

九、研究性学习中指导教师职责和任务

1、组织指导学生学会选择课题。

2、组织并参加开题报告会,做好听审、评审工作。

3、每周回收课题组长每次活动后如实填写的“活动记录表”,随时了解并评价每个小组和每个学生的活动情况,及时填写“日常考核记录表”,作为对学生研究过程考核的重要依据。

4、定期和学生课题组见面,借此机会予指导、观察学生,和学生较为深入地交流、了解课题进展情况。

5、要求学生外出活动应事先请假,并填写“学生外出调研表”,如实记录访谈情况及访问专家的结果。学生外出研究调查前到科研室领取“学生外出调查介绍信”。

6、组织指导学生对搜集到的所有资料进行分类、归纳、整理、消化,形成最后书面的研究成果,鼓励学生创新。

7、在规定时间内收交各课题组最后的研究成果报告、研究成果的英文摘要、其他方面的收获总结、资料索引目录、课题涉及的科学术语词汇表以及课程实施过程中所有的原始资料。

8、组织并参加结题报告会,主持答辩,及时填写答辩记录表,如实评价学生,教师评定成绩、总结。

9、推荐并表彰优秀课题组。

十、高一年级研究性学习课程培训、实施计划

1、第1次:课程的动员、学习,组建班子,准备阶段,制定实施方案。(班级布置与动员)班主任组织学生到图书室领学习培训资料《在研究中学习》。

2、第2次:高2010级研究性学习课程指导教师学习动员、培训阶段。

3、第3次:高2010级研究性学习学生动员、培训课程启动阶段。

4、第4次:选题、开题,班主任协调评审阶段。

5、第5次:教师指导方案设计、问卷设计等。

 

寒假继续进行调查研究

6、第二学期第12次:实施调查、研究(只安排2次外出调查研究)。

7、第二学期第3次:补充和完善调查资料。

8、第二学期第4次:小组讨论分析资料,撰写调查报告

9、第二学期第5次:展板或网页制作。

10、第二学期第6次:班内或年级内结题交流。

11、指导教师评定成绩总结。

12、半期上交所有资料到科研室。

小组活动的成果,可以采取文字、模型、图片、照片、声像、多媒体等任何有利于表现活动成果的形式,形成的成果先在班级交流,同学互相取长补短,交流后每个小组再完善自己的成果。将课题研究成果制作成展板交到科研室组织集中展示。

13、班主任、指导教师评定成绩总结,推荐优秀课题组。

本门课程的成绩是综合评定,开题报告、活动过程,最后成果都在课程成绩中占有一定的权重,成绩按小组计算,小组经过评议给出个人成绩,小组给出的个人成绩与小组成绩相乘就是个人这门课程的最后成绩。

14、科研室对指导教师评定的成绩进行审核、认定为教师继续教育的学分,装入教师年度考核档案中。

15、科研室组织表彰优秀课题组。

 

 

 

 

2010级研究性学习课程领导小组

 

200712